第七十一章 三教九流(1/2)
“道理很简单,你要想让一个书院在短期内辉煌,就必须有广泛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你想一想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普通百姓是不读书的,更不用说扯什么心学,所以,这影响力是建立在官员身上的,换句话说,阳明书院里边只有出更多的官员,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
“而且,影响力与官员的职位成正比,!”
“没错没错,你说得太好了,当初心学未兴,靠的就是徐阶、申时行各位大学士的推动!”
“当然,除了职位,数量也很重要——要出官员,那比较容易,要出大儒,就不容易。”
“你招一百个学生,可能能出八十个官员,可是一百个学生,也未见得能出一个大儒!”
“这八十个官员出去,如果是都能当上七品的父母官,那么这就是八十个县,八十个县里边能够倡导心学,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如果能够做到知府呢,做到布政使呢?”
梁自宽频频点头。
“你说的很对,不过你刚才说,这是百年计,那么怎么才能千年计呢?”
“百年辉煌,乃是小道——若要长久的发展,则必须在这种基础之上遴选人才,寻找真正的大儒,寻找阳明先生那种能够将学问融入民众血液的大儒——学问,是天下人的学问,这天下,也是天下人的天下。”
梁自宽摇了摇头,这话有些听不太懂了。
“而且,这一过程,千难万难,需要心无杂念,一心奉守!”
梁自宽立刻保证:“这我能做到,能够为心学发扬光大而鞠躬尽瘁,余愿足矣。”
陈舟摇摇头:“这还不够,听说心学现在流派甚多,你准备如何应对呢?”
梁自宽瞬间瞪大了眼睛:“小友连这也知道?”
“呵呵,王门七派,天下闻名——不过,阳明书院内忧外患,前途堪忧啊!”
梁自宽看看一旁一脸迷茫与吃惊的董氏兄弟:“此话怎讲?”
陈舟眉毛一挑:“江西东林书院,此时如火如荼,先生难道不知道吗?”
梁自宽当然知道。
心学自从大行于世以来,一直是儒家思想的主流。
虽然派别众多,但是分歧多在义理阐发,可是这东林书院就不一样了。
东林书院源远流长,本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足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万历三十二年,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一时声名大著。
东林书院自然就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正所谓此消彼长,阳明书院自然无形中受到打压。
而且,东林党人相对激进,在朝中颇有势力,风头一时无两。
“那这东林书院——该如何对付?”
“先生错了,正所谓百舸争流——先秦之时百家争鸣,才有了儒、道、阴阳、法、名、墨、农、杂、纵横这三教九流——如今之时心学与东林之学双峰并峙,难道心学怕了他们不成?”
“那自然是不怕的!”
“既然如此,请恕学生粗糙,俗语有云,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梁自宽失笑:“嗯,话粗理不粗,我明白了,既然如此,我明日就请学院山院,设坛讲学!”
陈舟连连摆手:“这绝对是不行!”
说起心学,扯上几段还是可以的,可是如果要是系统的讲述,那绝对是有问题的。
就算是能够把一些现代的东西融入到古代来讲,肚子里边儿的储备还是不够。
“既是设坛讲学,还是要德高望重的大儒!”
有的时候,年龄是必须的,时间的沉淀在某些事情上的作用,是必须而不可替代的。
“王门七派,其实可以整合一下!”
“怎么整合?”
“如此这般!”
梁自宽十分满意:“如此,我就安排你入学。”
送走了梁自宽,一旁的孟昭瑞撅着嘴道:“你进了书院,那我怎么办呢?”
陈舟瞟了他一眼:“不是你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继续走下去啊!”
“啊——”孟昭瑞眼睛瞪得老大,“往哪走?”
“云游天下啊!”
陈舟理所当然。
“我不去,我父亲说了,就让我跟着你!”
陈舟:“……”
这还变成尾巴了。
“要不你在这里开个芊雪坊?”
“不好,没什么意思。”
陈舟无语,这制冰也不算是小生意了,真要是开成全国连锁,绝对也是富甲一方。
居然觉得没意思,这人心还挺大!
“那你觉得什么才有意思呢?”
“怎么也要富可敌国吧!”
陈舟吐血,富可敌国,说得轻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好不好,等你富可敌国了,恐怕你就会有别的想法了!
“你想富可敌国,这并不难,但是现在不行,你需要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
“你说什么?”
孟昭瑞表示没听明白。
“呃,意思就是你钱不够,所以现在就是原始积累的阶段!”
“那多少算够呢?”
多少?
“至少一万两吧,等你有了一万两的时候,就来找我!”
“那现在呢?”
“去卖冰!”
于是孟昭瑞就在这阳明书院的旁边,开了一家百丈冰。
名字是陈舟起的,因为孟昭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