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屯耕练兵(1/2)
地方重建,除了城市内粮荒之外,最根本的就是地方屯耕,而要解决屯耕,最主要就是耕者有其田,流民得到控制,地方安宁,只有这样老百姓即然而然回到田中耕种。
军队已经分散到各地屯剿匪、屯耕。
过去cd平原三成以上为王田,三成以上为官田、卫所屯田,民众自由田地不过三成而已。
张献忠入寇很多民众逃荒,大片土地荒废。
这几年还算风调雨顺,天气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异常,以cd平原肥沃土地,只要民众回到地里继续耕种,只需数年时间就可以恢复旧日繁华景象。
去岁义勇军入主四川,民众开始回流,去岁秋耕大家也在地里种上小麦、豌豆等粮食。
但去年年末鞑子入川,前锋一度逼近cd城,很多民众重新开始逃荒,现在鞑子被赶出四川,大家自然而然回来耕种土地。
骑马下乡巡视,但常常发现大面积土地荒废,看着地方上流民,地方需要大规模屯耕。
如今义勇军已经分散到各个州县,一则进行屯耕,再则剿灭各地匪乱。
连年动乱,地方盗匪非常猖獗,这些人虽然对人民非常粗暴,但怎么是军队对手。
常常每个县有两三个大队(哨)的官兵,在把总、帮办带领下进行缴费。
在常年征战中,杨麟感觉到基层将领的重要性。
过去在川北的时候,各哨(大队)纷纷派往地方协助剿匪,或者围猎山中猛兽,最初大家可能没有章法,但这些将领虽然有的没有什么文化,但多头脑聪明,经过数次锻炼之后,多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现在这些将领被安置在一方担负剿匪重任,相当于锻炼大家独立领兵能力,而不是像旧军队那样简单服从。(这也是红军将领、八路军将领个人能力锻炼方法,大家常常独立带队训练,打游击,长年累月积累,当然训练出独特的带兵方法)
川北顺庆府这几年风调雨顺,地方也太平,一些民众家中存有粮食,衙役敲锣打鼓的到地方,鼓励大家前往cd平原耕种。
如此虽然招揽了近万名民众,大家扶老携幼来到cd平原屯耕,只需要官府划分地盘,也不太需要官府补助。
但那些流民则不同,多采用官屯、军屯、民屯等模式。
所谓官屯军屯,主要针对那些没有余粮身无分文的流民与俘虏,官府供给耕牛粮食进行屯耕,屯耕完成土地,官府前两年免征税额,第三年收取民屯税赋的四倍。
更多的是民屯,乡亲们凭借自己一己之力进行屯耕,屯耕土地前三年不缴纳任何赋税,与之相反官府衙门还可以每户贷给两担粮食,三年内归还四担粮食。
杨麟每天一大早骑马巡视城内城外各个粥铺,很多人拿着官府救济的粮食粮食屯耕,到现在街头没有多少流浪汉了。
如此过了半个月,看到地方安定下来,杨麟带着一个骑兵大队快马加鞭赶到北边的都江堰,以组织重修水利工程。
一路之上,杨麟遇到三个军屯场所,所谓军屯场所,就是划到各个团营,然后由该部组织俘虏进行屯耕。
这次鞑子入川有万余满蒙八旗、五万绿营兵马以及两万多强掳而来的劳役。
就像主角最初穿越之时从地方强征劳役一样,那些被强掳而来的劳役多为川陕普通农户,大家无权无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被鞑子强掳到兵营,一个个本来就是苦出身,对这些俘虏当然抱同理心,对愿意回家的,一律发放二十斤口粮,发放两钱银子,让大家成群结队的翻山越岭回到家乡,免得家破人亡。
即便如此,由于鞑子占据各个关隘,还是有三千多被虏壮丁不愿回去,对这些不愿回去壮丁则由官府贷给粮食,贷给耕牛进行屯耕,现在各地抛荒土地甚多,大家只有有力气肯干,不愁温饱。
如果风调雨顺,一两年还清欠官府的粮食、耕牛费用,要不了几年时光,生活完全可以小康。
所以民屯、官屯民众积极性颇高,大家干劲比较大,很多人起早摸黑的就是希望能够多开垦一点荒地,多一点收成。
官屯的多是鞑子强掳而来的民壮,是官府从各地收拢而来的流民,而那些被俘绿营兵马由于助纣为虐帮助鞑子杀害普通民众,则全部在兵丁看管下进行屯耕,也就是所谓军屯。
这次共俘虏了1万绿营兵马,其中两千精壮被抽调选入军中之后,剩余的则分散到全川各地进行军屯,常常是一个县约三五百人,大家在军队或者县衙门兵房监督下进行屯耕。
军屯所得,5成归俘虏自己所有,而另外一半则归官府兵房、军队所有,如此补贴军需,减少地方军队负担。
相比民屯、官屯,军屯剥削非常大,有点像过去劳教营,又有点像地主的庄园,这些军屯俘虏完全就是地主家的佃农,大家劳动积极性不太高,很多普通兵丁心中颇有微词。
一路之上看着马车撵下车撤,杨麟感概什么时候将这道路改成碎石马路,什么时候将那石梯子铺成便于马车行走的康庄大道?
看着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的都江堰主体工程,杨麟为古人的智慧感慨不已。
但看着通过鱼嘴、飞沙堰流入的岷江的江水,看着由宝瓶口留到cd)平原的江水,杨麟突然有了一种奇怪想法,是否能更好的利用这些流入cd)平原的江水。
就像小的时候看到的旁边大队在河道上建了一个5,6米高的大坝,在旁边修一条小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