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撩风笔(3/3)
风”一起插进了乘满热泥沙的陶盆中。羽柄四分之三的部分都陷进泥里,整个盆子活像某个原始部落的酋长冠帽。拍了拍手,这便完工一半了。舒珲发现做小孩有个好处,那就是趴久了不腰疼。
接下来需要等羽柄硬化,大约要经历一到两个小时的热处理才能完成。不过这部分不需要人为干预,等泥沙自然冷却就可以了。就形式上而言有点像金属热处理工艺中的退火过程,不过原理完全不同,结果正好相反。
等舒珲吃午饭时才突然想起:“我是不是忘了把胖达给放出来了?”
猫熊是杂食性动物,什么都吃,不过对于血肉更加喜爱生食——但是舒珲从来不将就它,要么吃竹子,要么就只给吃熟肉。
要在县里随时找到鲜嫩的竹子给他吃,也殊为不易。能够打秋风的地方都被舒珲打过了,倒是因此和不少人家拉近许多关系。现在胖达的食物就是些混合了蔬菜和粗粮的面团,隔三差五能吃块炖羊腿,剑竹属的竹子太少只能作为零食。
两小时后,舒珲将羽柄已经全部硬化变得浑浊的翎羽都拔了出来,然后吩咐红鱼调点烟墨备好纸张。这些东西舒珲是不用的,不过敖广和红鱼两人时常与宫中书信来往,倒是早有准备。
舒珲还是拿出那支顶端占了灰还被撕掉一些的鸡翎毛,让敖广把他的镔铁匕首递过来。
就此时的冶炼和锻造工艺来说,镔铁刀剑是最为优秀的兵器,全部依赖进口。我国冶炼行业虽然同样源远流长,然而因为缺乏高品位矿藏,在没有掌握更为先进的冶炼技术之前要始终落后于同期的西方。
敖广手上的镔铁匕首,是从天竺辗转流入大唐的。因为天竺处于印巴次大陆,与大唐之间具有自然天堑相隔,进入唐境的镔铁制品尤为难得。
用匕首将羽柄尖端削出一个尖锐的斜角,舒珲发现对于自己来说十分困难,几次没有成功不说还差点把手给割到。等他削出一个角度适合的斜角时整个羽柄都快去掉一半了。
舒珲做到这里索性不再亲自动手,交给敖广,他的手应该很稳。
“在尖端两分处的正中钻一个小孔,越小越好。”这样可以让吸附到羽柄管腔中的墨水能够流到羽毛笔正面去。
“然后再在小孔和笔尖之间用匕首刻一道凹痕,可以刻深一点最好,但不要刻透。”这一步是为了方便穿过小孔的墨水流到笔尖。之所以不能刻透,还是因为羽毛笔即使经过硬化也还是有些软,刻透了写字会劈叉。
敖广一一照办,因为工具的限制他既不能把孔钻得够小也无法将刻痕划得够深,不过没见过先进工具的他似乎还对自己的手艺有几分满意。
舒珲接过敖广完工的第一支羽毛笔,便走到红鱼布置妥当的矮几前面。在调好的墨汁里面蘸了一下,待羽管吸足了墨汁后再在砚台边缘拖刮了两下以使墨汁分布均匀,避免坠墨。
然后便煞有介事地在一张上好的宣纸上写了起来:“七里香……”
敖广和红鱼惊奇地看着舒珲,这是舒珲第一次在他们面前写字。敖广不说,几乎与舒珲形影不离的红鱼能够肯定,这也是舒珲第一次写字。
竟然还能这样握笔?好像跟握筷子有点像,但看少爷的架势也不像乱来啊……
出乎舒珲的意料,这第一支羽毛笔制成得十分顺利。除了有点缺乏磨合而稍微刮纸以外,书写手感十分美妙,比起他前世用过的钢笔要更加得心应手。
毕竟羽毛笔比钢笔要柔软许多,承转之间要更加如意。
等到舒珲写到“手中的铅笔,在……”的时候,便已经完全不出墨了。虽然看起来蘸一次墨能够吸附的墨汁与普通的小号兼毫笔完全没法相比,但是架不住羽毛笔写的字小啊!
要是换了毛笔,估计写到这些字的一半都够呛,而使用的墨汁却是羽毛笔的好几倍还要多。
舒珲本来要叫红鱼再换几种纸来,不过红鱼和敖广都是只用最好的宣城纸,而且只作书信之用,根本没有准备其他品种的纸张。
想了想,舒珲也没有让人临时去买几张过来。羽毛笔如果使用普通墨汁,也不会比毛笔在挑纸上更有什么优势,反而因为它更硬的笔触对纸张的硬度有更高的要求。
但仅仅是缩小字体和笔画宽度,便能同时达到省墨和省纸的双重目的了。而等到适合羽毛笔使用的新型墨水调制出来,那时便能更好地利用那些强度足够但是没有足够胶质而会氤墨的纸张。
调制新型墨水也要尽早完成。因为羽毛笔还是不适合使用墨汁来书写,干涸的墨汁会堵塞羽毛笔上面的毛细孔,而过小的空隙也不便于使用清水对它进行洗涤。
“敖广,将这些翎毛全部做成刚才那种笔。”因为羽毛本身的不重样,和粗糙工具进行手工的不确定性,舒珲根本没有要求敖广做些可以对照的差别出来。
因为等他做出来,那肯定就是千差万别的。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