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配套(1/2)
蜀航要进军相机产业,作为公司里专门负责市场方面工作的副总经理,屠珍英已经恶补了有关相机产业知识,只是有些方面还是不太清楚而已,毕竟她肯定不能和作弊的某人相比。
稍微有些名气的相机品牌,她实际都有研究过,各种相机也实际上手用过不少,现在她甚至都已经比某些所谓的专业摄影师更有经验。
“双摄像头就是双反的意思,这个我明白,而且也能够大致猜到它未来的外观模样,但就是有一点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黑白像素+彩色像素就能合成出更加清晰的图像,这合成就有这么神奇?”
“还有这合成,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吧!”
八十年代还没有电脑合成照片的说法,按照上位面正常情况发展,真正出现由多张数字照片合成的新照片,那都已经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事,此时因为还没有靠谱的数码相机,自然业界在这方面也没什么建树。
由此,就可以想一下,当汪正国提出黑白像素照片和彩色照片之间采用电脑合成的方案到底有多先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正好是问到了点子上,有关照片的电脑合成,这正是双摄方案最精髓之处,数码相机区别于传统胶卷相机就在于此。”
数码相机输出的图像是先要以数据的形式而存在,人们可以通过电脑对它进行后期处理,多张照片合成只是电脑后处理的一种。
等到共和国祭出亚洲四大邪术之一的ps术之后,这才算是把数字照片后处理技术发挥到极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对照片进行涂改,而这种神奇的手法,在胶卷相机时代肯定是想都不敢想。
有关照像之后再进行后期ps处理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对“照像”的不尊敬,已经不再属于是严格地对光和影进行记录的文艺行为,对照片疯狂的ps,这样只能做出流于表象的图片,而不再是照片。
汪正国对这些倒是没什么过激的看法,他现在的心思也不是思考ps,双摄方案从出发点来说,实际是和ps技术的出发点背道而驰的。
一个是通过后期合成处理,目的实现对被拍摄物体的真实细节还原;另一个是通过修改、涂抹等手段,改变照片所呈现的物体原有细节,这两者当然是背道而驰。
“要对照片进行后期合成,这其实就是对数据的处理计算,会涉及到某些特殊算法,但这并非不能实现,可能因为现在我们所生产的处理器性能问题,合成处理一张照片要延迟几秒时间,不过都还可以接受。”
虽然汪正国这次提出电脑后期合成是比较超前的设想,但要说实现的可能,其实并不困难。
不过是想要简单地合成两张照片罢了,而且还是在更加注重细节的黑白照片基础上进行色彩添加,又没有涉及到对图像轮廓的改变,在数据算法方面来说,两者其实没有太大的难度。
再说了,汪正国本来也没打算把照片合成的工作交给相机去处理,那肯定是不适合。
八九十年代,不管你是胶卷或者初级的数码相机,都不可能像几十年后那般,可以通过机载的液晶屏取景,此时只能使用传统的光学取景器目视取景,更不可能说拍了之后就立刻通过相机自带的液晶屏看到照片效果。
而既然不打算在相机上配备液晶显示器这种高大上的东西,那想要看到所拍摄的照片,就只能把相机连接到电脑,通过电脑来预览图片效果。
如此,图像的后期数据合成工作大概就可以交给电脑去做,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或许比不上中大型机、超算这些存在,但要做简单的照片合成,而且还是根据规定好的数据算法来走,它真心不是什么难事儿。
严格来说,早期的数码相机要能够用起来,它和电脑之间是肯定割舍不开,除了数字照片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后处理以外,照片的预览也需要用到显示器,这又要和电脑扯上关系。
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显示彩色图像的电脑,那要在87年才由苹果公司推出,虽然瑶光2计划要拥有该项能力,但它原本计划推向市场的时间也至少要等到86、87年左右,还得再等等才行。
不谈电脑色彩显示问题,单说数码相机的图像照片预览,其实通过普通电脑,或者把数据转换一下通过彩色电视也都能做到,这问题倒是好解决。
说一千道一万,显示器上面只能是预览,要想看到真正的照片实物,那就只能是等到纸质照片出来的时候才能看得,这时候就要说起另外一种数码相机周边设备:彩色打/冲印机。
在八十年代这个时间点,要像实现数字照片的彩色打/冲印,这绝对是相当困难,此时还没有彩色打印机,全都是清一色的黑白打印。
仔细推敲之后发现,要实现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的产业升级,所需要配套的东西确实太多。
前前后后、方方面面都需要跟上,至少在彩打这方面,汪正国之前就没有考虑到,要不是这次突然想起,那还不知道又得是什么时候才能把这问题考虑到。
就这时候看来,制约相机数码化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相机本身,通过前期技术积累能做出可堪使用的产品,但相机所拍到的照片不能输出成实物,这才是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现在可不是几十年后,人们拍下照片之后几乎很少会去打印出实物照片,大多都是保存在数字存储设备里面,要看的时候,可以选择直接打开手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