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收购店铺】(上)(1/2)
夜晚的古玩街人流稀少,也许要等五六年后,才有真正的夜市,那时候,简直是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叫卖声不断。
而现在,除了零星的几家店铺还半开着店门,其它店铺早就关门打烊了。
要说这古玩街的格局,主街道上的二三十家是主流店铺,店大物品充足。比如杨昌和的百宝轩,就在主街的巷子口,是最繁华的地段,经营主项涉及玉器,古瓷,铜器等。
总之,主街上的大多数古玩店都有自己的主营项目,一般都是老板个人的强项,做好自己的主营项目,同时也要兼顾一些杂项。
顾为西父亲的求雅斋则在主大街的背面,人流量相比主街少很多,经营多是杂项,没有专门的主营项目。
而在巷子深处的第三条小巷子里,还有第三流的小古玩铺子,百米长的窄巷子里,稀稀疏疏十七八家,这里是鱼龙混杂之地,捞偏门走暗道居多。
未来安西市场上赝品大量流通,渠道源大多来自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经常出现地下的好东西,因此,两三年后,这条三流街道的名气远大于主街和背街。
但凡闻名而来的古玩爱好者,这里必然是他们的首选之地。
因为什么呢,在主大街的主流古玩店里,摆在明面上的是给不懂古玩的爱好者看的,摆在暗处的是给行家看的,摆在保险柜里的是给真正眼力买家看的。一般的游客是基本没有机会上手真货的。行家也好,藏家也好,主要取决于道性和眼力。眼力好而道性不好也都隔着层,不一定拿出来让你上手。在圈里,有些宝贝不一定想出手才让你看的,真懂才有相互切磋的必要。
很多人就是去了主街,没圈内的熟人介绍,想看什么珍品,基本不可能。
背街上的店铺实力有限,就算店家愿意把“好东西”摆出来,也很难吸引圈内的藏家里手。
这条三流的古玩小巷就不一样了,除了一些大家熟知的规矩外,他们收货是认货不认人的。只要是真东西,他们根本不管是什么来路。
这倒是契合了过去古玩行看货自古不问来路的传统。你就是再怎么问,持有人也绝对不会说实话。不像有实力的店铺玩家,讲究一个藏品的流传有序。大多都不会和偷或盗来的货物产生买卖关系。
而这条三流的古玩巷却只收能赚钱的货物。你说是你爷爷传下来的,他们信;你说是祖辈传了八代的,他们也信;你说是以前在路边摊买的,他们同样信。
正因为这条巷子不断出现“好东西”,因此名声大振。特别受香港同胞和海外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当然,这条街上的赝品率绝对是超高的。如果不具备极强的专业素质和识别眼力,是不可能收到真正的古玩珍品的。同样,捡漏的几率也相当高,因为有些古董连卖家都研究不透。
实际上这条古玩巷在买卖双方知识领域层面上的较量,是远高于主大街和背街的。
可以说是步步惊心,暗雷密布。
卖家卖漏了,买家买假了买错了,每天都在发生,但能如何?只能各自总结经验教训,因为它与欺诈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所以古玩行一般人不敢涉足,难就难在辨别真假上。古玩业的内涵对外行人来说是无法摸清的。外行人只能来看看热闹,动心了花几十上百买个古代“艺术品”回去当纪念物。
试想,每天在这样“恶劣”环境下生存的店家们,专业知识能不高明吗?他们等于每天、时时刻刻都在上课,都在实践,都在挖空心思的学习、琢磨,他们在某些项目上的“研究”高度,甚至超过了专业的文博系教授专家。
在顾为西的记忆里,就曾经有安西文物研究所专门请古玩巷某个店家,去帮着给刚出土的文物断代。因为他是这个领域里真正的大拿和权威。
顾为西前去寻找的就是这个未来国字号瓷器权威董栋林。
当然,这个时候的董栋林正是人生最落魄之时,他的店铺是古玩巷里为数不多的有主营项目的,他的主营是古陶瓷,兼做其它杂项。就瓷器方面的知识,他在安西古玩圈子里也能算个人物。
因为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八岁,却对瓷器有天生的洞察力和敏锐力。
前几天,有个自称“盗墓贼”的男人走进他的店子,说他从某某地的明代墓葬群挖了点东西,还说其中大多数墓已经被人盗过,他只挖到了几件瓷盘和玉器。
当这位看上去老实巴交的中年男子神秘兮兮地从身上摸出几片碎瓷片,这些泛黄的瓷片一下子吸引了董栋林的目光。
他当时只是大略地看了一下那几片碎瓷片,凭借多年从事古玩买卖练就出来的火眼金睛,他立即断定这是青花瓷的残片,如果真是古物而且保存完好的话,其价值可达数百万以上。
他当即动心了,盘了对方几句,知道对方所说的地方确实有古墓存在,再加上对方自报“盗墓贼”的身份,自然又信了几分。对方和他约定改天一起去某某村看货。
对方临走前出了招,说这批货大多是瓷器,他不好带,只带了一个小玉器,让董栋林过过眼。
董栋林当然愿意,有玉器对照,瓷器的断代分析更有说服力。
当他接过一块泥土还没有扒拉干净,中指长、三指宽的和田青花玉璧,心中不由一惊,好家伙,这块玉璧漆黑如墨,素白如脂,拿远观看就好像是一副水墨丹青。从外观上来看,青花料的黑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