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风雨长安(1/2)
(本章资料居多,大家勿怪,就当学知识了吧!知道的可以大致浏览一下!另外求推荐票冲榜,求收藏!)
在今日的西安,有很多地方以“坊”命名,如东郊的安仁坊,东关的长乐坊,北大街的通济坊……这种命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昔日唐长安城内的坊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非常形象地描绘唐都长安城的布局为“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都长安城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迄今为止最为齐整的城市。唐长安城采用“里坊制”,整个城市划分为整齐的一百多坊。
今人在探讨唐长安城的布局时,总要询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它要实行“里坊制”?
因为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外郭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一百多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及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而“里坊制”是唐继承了隋代都城的结果。隋朝一开始的都城是原来的汉长安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繁荣,隋文帝放弃了这座汉长安城,重新选择了位于其东南的龙首原南坡另建新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兴城’。由于大兴城是新建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就突出了一个秩序问题,统治者在建城的过程中就强调皇权,实行严格的中轴对称,以‘坊’为单位,方便安置居民,布设官僚机构。而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缮而成,城区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其中宫城为君,为皇帝所在;皇城为中央衙门所在;而外郭城则是臣民的居住生活区,它实行‘里坊制’,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曾有学者将每个坊形容为今天的居民小区。
长安城内的“里坊”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唐长安城到底有多少个“坊”,历来说法不一。以东西十四条大街和南北十一条大街来分割,本可以区划为11o坊另东西两市,并且在分布上以朱雀大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数目相等,各有55坊另一市。但事实上是隋初营建大兴城时,都城东南隅曲江一带,虽占两坊之地却并没有设坊,所以东城减去两坊,53坊与西城55坊,应该是1o8坊并两市。这是隋初至唐初长安城中的里坊之数。
但随后,里坊数又发生了两次变化,分别是唐高宗龙朔二年和唐玄宗开元二年。高宗年间修建大明宫,为开辟一条宫前的南北大街,将郭城东北部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这样,东城比初唐的53坊又增加了两坊,变成55坊,与西城的55坊合为11o坊并两市,这是唐高宗至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的里坊之数;而玄宗年间,为了营建兴庆宫,去了街东隆庆坊一坊之地。这样,街东里坊又减少一处,由原来的55坊变为54坊,与西城55坊合并,长安城全城1o9坊并两市,这是开元二年以后长安城中的里坊之数。
长安城的里坊总数共有1o8、11o、1o9三次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由东城区里坊之数的增减而引起的。
长安城的坊数经历了三次变化,大约由于最初的坊数是1o8坊,因此人们说到长安城的坊数时,最常用的是1o8坊。
长安城的每个坊都是规整而标准的长方形,这在今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里坊的排列上,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也是非常对称,街东与街西,里坊位置及其形制,面积的大小,都是彼此对等,左右均称。而1o8坊也有象征寓意:1o8坊恰好对应寓意1o8位神灵的1o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o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王城九逵”。
从各坊的大小来看,皇城和宫城东西侧各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积较小。各坊的兴衰也随着唐王朝政治的变化而有兴衰。如唐初以太极宫为皇宫时,皇城东西两侧各坊比较繁荣;而高宗至睿宗时,以大明宫为中枢,其南各坊又成为繁华区;到玄宗执政时移居兴庆宫,兴庆宫附近各坊随之兴盛起来。长安城各坊尽管大小不一,繁荣程度有别,但其结构却基本一致。
1o8坊各坊之间的面积也有所不同,考古发现里坊规模从小到大依次可以分为:皇城以南朱雀街两侧内二纵列十八坊;皇城以南朱雀街两侧东西外二纵列十八坊;皇城以南东西两侧六列四十八坊;宫城东西两侧十二坊和皇城东西两侧十二坊。《长安志》中曾清晰记载了这五类里坊的范围,考古专家也进行了实测,发现与文献记载的里坊范围大小分为五类的趋势是一致的,面积分别从3o万平方米到9o万平方米不等。肖爱玲告诉记者,皇城与宫城东西诸坊距离政治中心较近,人口增多自是意料中的事,坊的面积大也是必须的。而且,皇城与宫城东西诸坊面积增大,显得宽敞大方,就更加烘托出宫城皇城的雄伟。而皇城正南的四列坊范围之所以较小,是因为设计者们要把向南距郭城之间划分九坊,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