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宋时吴钩》

新笔趣阁(biqugelu.com)

首页 >> 宋时吴钩 () >> 第三十九章 摸河底的石头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gelu.com/91086/

第三十九章 摸河底的石头(2/2)

p>公输念槐现场指导起来。既然要试验,那就多来几罐。公输念槐挑出不同浓度的培养基各两罐,让孟之经与张言试验。

他自己又拿出记事本记录每一个步骤。从搅拌力度圈数所用时间,以及溶液颜色变化等等一一记录在案。

由于还没到六天,青霉菌成长的如何,这些数据能否成为以后的依据,公输念槐也没谱,反正有数据总比没数据强。

用来导出分层溶液最下层溶液的工具,是方叔找木匠打制的两个大木桶,底部做了一个像后世的水龙头,接着胶管。

公输念槐问过胶管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得到的答案很让公输念槐吃惊。

在他的印象里,胶管嘛,一定是用橡胶制作的。而宋时肯定还没有橡胶,那这胶管是用什么胶做的呢。

杜仲!这种胶就叫杜仲胶了。

公输念槐感叹不已,华夏文明独霸人类文明史,非是无因,这得多少华夏儿女一代代的积累才能制成这根小小的胶管。

发现---利用---改进---普及。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走出来的每一步都是从无耐困惑奋起试验失败扬弃成功普及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蹭出来的,既充满了不屈,又满含着机变与智慧。

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用双手的勤劳大脑的智慧,开拓着一片片荒芜,从野蛮走向文明。这大概就是中原大地上走过的人们的特性吧。

整个过程做的很顺利,孟之经与张言每一步做的都小心翼翼,先向公输念槐问明白每一步的细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两人才去做。虽然这些步骤两人已经很熟悉,但仍然不厌其烦地请教。

当然公输念槐不会吝惜多重复几次,不就是废些唾沫吗?

孟之经与张言都是如此,公输念槐猜想可能是战争中锤炼出来的吧。也可能是孟珙等人带兵的一种风格。谁知道呢,反正公输念槐很欣赏这种风格,尤其用在做试验上。

试验过程本身没有危险,试验结果可能带有风险。而这些风险最终是要由伤病人来承担的,弄不好真会出人命的。这又与打仗相似。

而且以后若公输念槐做化学实验,危险性就显而易见了。孟之经与张言现在的谨慎,公输念槐不仅不能打击,而且还要鼓励赞扬。

三人把流程全部做完,已经时近中午。三人不仅没有欢呼,还面面相觑。

制取完成,意味着要试用。当然公输念槐不认为这一小瓷瓶青霉素溶液能治病,一则青霉菌培养的不够充分,药性就很难说。二则溶液浓度如何,也无从得知。

六天就是六天,孟之经与张言虽然没问公输念槐为什么一定要六天而不是五天或者七天,当然即使问了,公输念槐也不一定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好在在军营里习惯了听令行事,孟之经与张言对公输念槐的话可以存疑,但执行起来却决不含糊。

公输念槐拿起小瓷瓶深深吸了口气,这尼玛就是青霉素?自己就要拿他去治病?自己怎么一点信心都没有呢?

“孟兄,张大哥,要不咱们试试?”

“念槐,怎么试?这些还没到日子,有用吗?”

“......”张言嘎巴了下嘴,还是吞下了想说的话。

“咱们不找人,找兔子去。哈哈哈,”

“找兔子?兔子能试这神药?”孟之经小脸又红了,用兔子没一点压力,而且,哈哈,还可以到外面看看。

公输念槐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两人的赞同,而且立即执行,午饭都不在这里吃了。张言说野兔很多,可以多逮几只,午饭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状态提示: 第三十九章 摸河底的石头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