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六章 杀鸡何必用牛刀(2/6)
度之快,过程之顺利,各个地方政府为此要补贴华银财团多少优惠政策和土地,陈安邦基本都没办法想象。本身就是国内第一私企财团,还能从地方吸收大量的利好,从政策银行吸收大笔优惠贷款。
在中国,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陈安邦不服不行。
“这两年,华银系的扩张太迅猛,资金压力确实是比较大的。”徐腾不打算隐瞒,实话实说的告诉陈安邦,“这也是无奈之举,我们从去年初就大致清楚央行会收缩银根,去年没缩,今年就肯定得缩,挤压各地的投资泡沫,特别是地产泡沫。证券市场的行情又太差,华银系只能大规模投资实业,抢占地盘,多弄点项目,多借点钱好过冬。”
“老蒋深谋远虑啊,陈某佩服之至……话说回来,华银系人脉深厚,消息确实是很灵通。”陈安邦还能说什么呢,华银财团的生意做到这种水平,除了央企,国内其实已无多少对手,华煤铁的吴光雄真是越来越糊涂,居然认死理,想和华银财团一拼高低。
徐腾笑了笑,没有解释,取出一份合约交给陈安邦,“东辰集团离开江淮省之前,我买了很多土地储备,说实话,有一些还是不太好运作的,加10的价格卖给您,没有问题吧?”
“多谢。”陈安邦诚心致谢,虽说也就是一年时间,两江合并,嵍州建市后,相关地产的价格增值可绝对不止10,当然,他已经估测到是那几块城中村的土地。
这种城中村的拆迁问题,历来很棘手,徐腾当初接手这几块地皮时,就没打算亲自主持拆迁和楼盘的开发,纯属财务投资,先接手,等两年再卖给其他开发商。
这是硬骨头,很难啃,难免得用点手段。
陈安邦这段时间刚筹划重返江淮,土地储备很少,也缺乏其他的土建合同,徐腾不愿意做的城中村硬骨头,对陈安邦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生意。
“你看一下吧,其实还是有一块好地盘的,正好在东辰大厦附近。”徐腾将这份涉及三块土地,总面积70万平方米的土地转让合同推到陈安邦面前,示意对方看完再说,不用急着道谢。
“哦,那块地确实不错。”陈安邦有点惊喜,这就将合同书拿起来仔细翻阅,谈不上是非常满意,至少能打个75分,很划算的一次交易。
一笑泯恩仇是有代价的。
徐腾一手让了4亿左右的地价给对方,这其实也没什么,他当初在两江合并之前,从陈安邦手里买下255.4万平米的土地储备,绝大多数都位于江州、江北、西江、嵍县,23.7亿买入,一年半的时间,目前已经价值40亿左右,翻了一倍左右。
让掉4个亿的净利润也没什么,正好省掉7000万左右的土地增值税。
地产这个行业,利润很丰厚,税收也不低。
在这份合同里,徐腾顺势转让了一家建设工程公司。
陈安邦离开江淮省时,将旗下的东辰建设分拆成两家,其中一家卖给徐腾,前身是江州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和西城区水利建筑设计局,徐腾现在完璧归赵。
陈安邦早年就从土建工程承包起步,一路发展至今,一度是江淮省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从高速工程、楼宇、桥梁到水利,牌照齐备。
这个生意,徐腾根本不打算做,华腾集团不做,江泰集团也无意经营。
东鹰集团就是盯住这一点快速扩张,在省里连续拿下多家土建承包合同,徐腾请陈安邦回归,也正是想要利用东辰集团土建行业优势和经验,挤兑东鹰集团,遏制东鹰集团的发展速度。
陈安邦将徐腾给的这份交易合同看完,不动声色,思量一番才将合同搁在桌上,点了点头,“放心,东鹰集团拿合同的手段并不高明,最近这两年,苏华建设集团拿项目的方式才是比较奇特的,我仔细研究过,手段有点黑,bt和bot模式的概念倒是不错,很适合国情,很适合急于上马大工程的各个地方。”
“你想和对方竞争?”徐腾看着陈安邦,这是一条不归路,陈安邦心里很清楚,苏华建设的扩张路子是有点野蛮的,具体怎么操作,作为土建工程大鳄的陈安邦很清楚,绝非对方嘴上说的那么简单。
徐腾也靠概念地产拿土地,但和苏华建设集团是两种情况,后者是纯粹拿下基建项目,替地方政府出资,全权负责运营和移交,从中牟利的关键是竞标。
实际上,这些项目基本没有竞拍过程,直接签合同,一次性授权四十年的经营权,或者定出一个远超市场价的合同价格。
或者是正常的价格,但在整个建设工程中,根本没有任何监管机制,完全是苏华建设自行处理,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当然要竞争,但不至于降低质量,bt和bot模式在国内的市场空间很大,关键是要好好做,用心做,不能烂,要看的更远一点,更负责一点。”陈安邦看不起东鹰集团和柳银霞的手段,但对于今年突然如日中天的苏华建设集团,并无半点轻蔑,虽说对方言行不一,手段比之柳银霞,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你能保证工程质量,拿捏准尺度,我们可以帮你。”徐腾对这个生意有点兴趣,华银系有全国性的网络,可以帮陈安邦扩展人脉,竞争工程总包合同,帮助对方融资。
前提只有一个,尺度。
“这不是问题,谁都不想引火烧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