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皇帝的请求(二)(1/2)
“呃……这得看黄兄要用在哪里了,如果是京城,我不太建议。毕竟这项可是大工程,里面涉及的诸多因素太多了,不仅牵扯到利益,甚至是……”李承给了崇祯一个你懂得的眼色,崇祯立即明白了。
“唉!当务之急,还是先处理好手头的那一堆乱摊子啊……”
“黄兄圣明!”李承不露声色的拍了个马屁。就目前来说,崇祯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绝对不能在这方面上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其实就钱来说,还算是小事。但是这么一项工程,不仅是全城范围内的施工,更是会引起多方势力的关注。可别小看了这四九城里的门道,一个处理不好,崇祯被大臣骂没关系,万一把李承扯进去可就不好玩了。而且现在关外大片失地还没收复,国内又有起义军闹得欢实,比修缮城内排水系统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本来这次出行,最主要的还是想出来散散心,透透气。毕竟长时间在深宫中不出门,整日烦心那些大事小情也是够闷的慌的。
但是现在又想起这些烦心事,好心情也没有了。后面的参观,崇祯也没了心思,走马观花似的转了一圈,就来到了已经收拾好的行政委员会办公处了。
“来来来,我给你引见一下。”
一行人刚进了院子,往正厅走着的时候,崇祯终于开口要介绍一下身后这几位一直跟在崇祯身边,但是几乎没怎么说过话的几人。
“这位是兵部尚书袁崇焕袁大人,此前一直在锦州防备鞑子,前几日回京述职,被我一起带来了。”
李承一听,心中大震,这位年近五十,身形瘦弱,白面书生模样的人,就是闻名遐迩的太子太保袁崇焕?!
心里震惊了一会,但是也没忘记最基本的礼貌,李承赶紧转身对着这位后世褒贬不一的明末名人作了一揖,道:“久闻袁大人名声,当初宁远一战一炮把老野猪皮轰得去了西天,可谓让我们这晚辈后生十分敬仰啊!”
袁崇焕此人虽然称不上用兵的好将,而且在李承的印象中,此人也是好大喜功的主,不但在当年以一句五年平辽来忽悠那位只知道炼仙丹的天启皇帝,更是在去年不知道抽了什么疯,竟然拿着崇祯御赐的尚方宝剑把驻守皮岛拖鞑子后腿的重要守将毛文龙给一刀咔嚓了。杀了毛文龙之后的恶果袁崇焕也尝到了,崇祯二年九月鞑子就从大安口寇边了,要是没有李承,恐怕整个北直隶都会被鞑子的铁骑践踏。
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过……李承在心中无比恶意的想。
“这位你前年已经见过了,礼部尚书周延儒。”
又是一名遗臭万年的大名人。通过崇祯到浮山带的几个人来看,李承严重怀疑崇祯的用人之道有问题。
难怪十七年间崇祯的领导班子成员换了不知道多少遍,干的时间长的一两年,时间短的昨天任命隔天就一撸到底。
与其说是崇祯皇帝用人不当,还不如说是党争的结果。就拿这周延儒来说,崇祯二年成为东阁大学士。到了第二年,和李承有仇的温体仁也入阁拜相。这温体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表面上人模人样跟周延儒称兄道弟,背后里却为了跟他争首辅的位子暗算周延儒,扯了他好几次后腿,甚至连周延儒家乡中的门人弟子横霸街市鱼肉乡里的这些事情都给他扒拉出来,暗中让言官弹劾了他无数次。
不过到最后温体仁因为人品有问题,被诸多同事不满,最后被撤了职,而且正逢大明内外交困的时候,不但与鞑子作战连连失利,就连一帮泥腿子农民起义军也收拾不了的时候,东林党又站了起来,对崇祯吹了一阵耳边风,重新把东林党利益代表人周延儒推上了首辅的位置。
不过李承前年进京的时候周延儒还是刚刚入京为官,做的礼部右侍郎,还不是那么起眼,但是已经受到崇祯皇帝的关注了。
“这位是袁大督师的爱将赵率教,也是从宁远大捷中一路走过来的能征善战的大将。”
赵率教的大名李承是早有耳闻,而且此人的风评也很不错,是那种实干型人才,他和驻守大同的满桂也算是同事了,毕竟曾经也在一个战壕中并肩作战过。
不过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赵率教应该在去年鞑子进犯中被围困在遵化,最终中箭身亡,但是因为李承的出现,直接改写了这段历史,赵率教也没捞着以身殉国。但是他此时也是六十多岁的花甲之年,领兵上阵恐怕已经不行,但是在后方做一位指挥战场军队的参谋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些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老将领虽然无力杀敌,但是却有着丰富的对敌经验,特别是在以后的野战中如何能够减少己方战损而对鞑子造成较大的杀伤,恐怕都少不了这些人出谋划策,毕竟他们与鞑子打了一辈子了。
“今日一睹赵老将军的真容,实在是晚辈三生有幸啊!”李承搜尽了脑袋中的那些夸人拍马屁的词儿,最后蹦出这么一句。
“哼,老?要是让老夫现在上战场,还能再杀他个三进三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这赵率教就是不愿意听人说他老,在心里,他还是那个天启二年,因为军功卓著而得到当时的辽东督师孙承宗老大人赏识的那个赵将军。
“是是,赵将军威风不减当年,确实是小子孟浪了……”李承心里大汗不已,果然这些有本事的人,都有一些怪脾气……
“这几位按照李兄的说法,都是些实干派,鹰派,主张积极对敌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