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如何补充粮食(1/2)
李长材此话一出,众人皆陷入沉默。
李啸亦是皱眉无言。他看过明朝的历史书,记得万历年间,当时之世一亩良田尚且只能产小小麦七八斗,而象现在雄唐所这样,遍地都是乱石盐碱地,想要出产大量的粮食,谈何容易!
李啸想了想,问李忠文:“忠文,你可有什么办法?”
李忠文拱手答道:“在下故乡福建,当地有种番薯者,亩产颇大,三月而熟,当可迅速解决我军粮食之紧张。”
李忠文一脸希冀之色,李啸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在心中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李啸突然想起了很多穿越提到大量生产粮食的办法,就是种植番薯与玉米这类高产植物,其中一本穿越书里说,哪怕只是平常土地,一亩玉米亩产为五石半,一亩番薯更是疯狂地达到了十八石!
李啸真想在心中对这些穿越者说,你们真是可爱得有些天真了,只是同为穿越客的我,要告诉你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李啸记得,民国初年东北玉米亩产最高不过七十公斤,番薯亩产三百多公斤。而且在北方地区,无霜期短,低温时间长,一般多种植春玉米与春薯,而且若是出苗之时,遭遇打霜,则颗粒无收。在明朝末年时,全国范围中,也只有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南部边省有少量种植。明史中记载,洪承畴为快速解决陕西的饥荒问题,曾在陕西等地强行推广番薯,结果收获极小,险些闹出民变。历史上一直到百年之后的乾隆年间,番薯才培育出真正适合在北方种植的种子,从而得到大规模推广。
李啸对李忠文说道:“先生之意是好,但是,现在没有适合北方种植的蕃薯品类,若操之急切。恐南橘北枳,徒劳无功。”
众人沉默之际,倒是盾兵副哨长付铁站了出来,向李啸拱手说道:“禀大人。在下倒有一法,可解粮食之忧。”
“付铁你快说。”
“大人,现在我雄唐所土地虽贫瘠,但有靠海的优势啊。俗话说,靠山吃山。告海吃海,小的曾是渔民,我认为,我们可以捕鱼为业,补充我军粮食。”付铁朗朗而答,脸上却是兴奋的神色。
“那这一天捕鱼量,能满足我军需求吗?”上官云杰在一旁问道。
李啸接过话来:“云杰,我军并不是要全部用吃鱼来代替粮食,而是可以补充鱼肉,减少粮食的迅速消耗。”
付铁赶紧说道:“在下也是这个意思。在下以前在巡海村为渔民。基本一家一户每天捕鱼量为40斤,按我们渔民的经验,一斤鱼可抵两碗米饭呢。”
李啸笑道:“付铁这个建议极好。现在我军在日常生活中,一名普通军士一天约消耗粮食一斤半,如果可以佐以鱼肉,至少可将每日所需粮食减少半斤多,这样一来,我军存粮的消耗速度,便可大为减缓了。”
“却不知现在雄唐所有多少渔民?鱼肉收购价格又是多少?”一旁的黄策好奇地发问。
付铁立刻答道:“有多少渔民有我不知道,鱼肉价格我是知道的。当时来我们村收鱼的贩子是20斤鱼一钱银子。”
李啸想了想,对李长材说道:“这样吧,捕鱼之事就由长材你与付铁一起负责。先去统计下,到底有多少渔民。然后,就按付铁的价格给予收购。”
李长材慨然领令,他旁边的张行猛笑谑说道:“每天有鱼吃倒是不错,只是不要一次性地采购太多了,吃不完倒掉就可惜了。”
他的话引起众人大笑,李啸却陷入了沉吟。张行猛说的。未必没有道理,如何处理剩余鱼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也是日后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关于粮食的讨论,至此告一段落。
李啸忽然觉得,这样漫无边际的交谈,可能效果并不太好。除了现在捕鱼补充粮食一事是要抓紧去办外,其他的事情,还是先等整个雄唐所的具体情况统计上来,再来做详细的规划更合适。
而且李啸自已,也要充分利用自已作为穿越者的优势,在了解雄唐所的具体情况后,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与引领的作用。
想到这里,他转过头来对李忠文说道:“现在我军对雄唐所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这样吧,我安排先生与刘扬壮两人,具体统计下,整个雄唐所土地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土地资源情况如何,希望两位及时报告给我。”
李忠文与刘扬壮齐声应诺:“我等必不负大人所托。”
李啸说完,随即对常正说道:“常正,你和枪兵丙队队长关质两人,就把库中现在的刀剑之类留下2000件,其余皆卖给附近县城与村寨吧,不论是换得银两,还是粮食,都是好的。”
常正应诺,李啸随后对张行猛说道:“张队长,现在圣旨已下,安东卫城另有他人管理,你去通知把驻防在安东卫的两队枪兵撤回吧。现在我军虽然没有战事,但将士们每日的训练不可稍怠。这训练之事,就请各位努力抓紧了。”
众人齐声答应,李啸便宣布散会。
各将刚刚离开,李啸正欲云查看现已全部修建完工的草棚质量如何。这时,有亲兵来报,原牛蹄墩甲长刘一显来求见。
李啸连忙安排接见。
刘一显一见到李啸,便要立刻下拜,李啸慌忙阻止了他。
“刘甲长,当日若非你照拂,李啸安有今日。”李啸一脸真诚地说道。
刘一显脸上却颇有愧色:“哪里哪里,同知大人,能有今天的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