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章 国有二主(2/3)
外郎钱肃乐为盟主举事于宁波府;慈溪县有沈宸荃、冯元骝起义;石浦参将张名振了起兵反清;慈谿知县王玉藻、定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鄞县知县袁州佐、象山知县姜圻纷纷提供粮饷召募义兵。虽然浙东反清运动风起云涌,但构成浙东反清武装主力的是由浙江总兵方国安的一万多人马,以及先降清后又反正的定海防倭总兵王之仁的二万五千人。
由于浙东反清的声势颇为浩大,但众龙无主,原任管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朱大典为首的浙东官绅们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作为监国。当时在浙江境内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他自然成为浙东反清复明势力的唯一人选。
在这种大厦已倾的时期,谁有节气,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当时潞王在杭州决意降清时,有二个大明王爷是很愤慨的,一个是流亡到福建的唐王朱聿键,另一个是避难到台州的鲁王朱以海。
崇祯十五年清兵南下山东,攻破兖州,朱以海全家蒙难,他自己差点死在清军屠刀之下,死里逃生之后在崇祯十七年受封鲁王,但大顺军攻克北京,进攻山东,朱以海南逃,在弘光当政时寓台浙江台州。
在顺治二年的闰六月底,朱以海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机。作为身在台州的寓公,但监国这样的好事竟然凭空砸到他的身上。
在张国维等官绅的二次上表劝迎之下,在石浦参将张名振的护卫之下,在七月初三,朱以海终于从台州来达了绍兴。张国维等人把王道吉日都选好了,七月十八日,万事具备之后,就等朱以海出任监国之位。
但朱以海在绍兴的屁股还没有捂热,一封来自崇明的书信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乱世小民。
∶∶∶∶∶∶
在七月初,江阴大捷的消息终于经苏州、嘉兴传到了浙东,江阴出了个高字营,杀得鞑子屁滚尿流的歌谣随即而来。因为有击溃刘良佐数万人马、歼灭一千满清白甲兵的骄人战绩,作为高字营的首领高旭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几乎是传成了能撒豆成兵。人们对于高旭极为好奇,难以想像他能在短短的时日之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战绩。
接着,高旭创建的同盟会又风靡一时,从常州、苏州、松江三府沿着京杭大运河这条大动脉卷集到浙江各地。的确,在这个留发不留头的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极具煽动性。
关于那高旭的话题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义阳王被驱逐出崇明之后,他流亡到浙东,企图想得到浙东官绅们的支持,但他在崇明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无语。他竟然强抢那声势如日中天的高旭的未婚妻,又是名臣沈廷扬的爱女,这种好色作风着实让人痛恨。因为去年蛤蟆天子弘光称帝之后,第一步就是大选秀女,充实后宫。再说,这个义阳王名声极差,浙东官绅哪能奉他为主。
正因为高旭的威名,以及沈廷扬的声望,当张国维收到沈廷扬的亲笔书信之后,不敢等闲视之,立即召集朱大典、钱肃乐、郑遵谦、方国安、王之仁、张名振、熊汝霖等人商议。
沈廷扬的书信中强调如果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之后,浙东不宜再立监国,不然大敌当前,同姓相争,岂能成中兴大业?如果浙东诸位同仁没有收到福建唐王称帝之事,则派人核实。如果唐王未立,则诏告天下,再立鲁王,以免国有二主。
沈廷扬的意见得到了朱大典、钱肃乐、郑遵谦、方国安等人的拥护。沈廷扬的意见很明确,如果浙东没有核实唐王称帝,就冒然让鲁王监国,造成国有二主的局面,这个后果要浙东负责。
而且,浙东的绍兴政权也将得不到崇明的支持。
当时是在七月初,正是江阴大捷声名远扬之时,沈廷扬的意见极具份量。在浙东,不论是浙江总兵方国安,定海防倭总兵王之仁,还是石浦参将张名振,如果以战力计,他们自认无法击溃有号称有十万之众的刘良佐部,以及满将尼尔康的一千精锐白甲旗兵。至于像郑遵谦、钱肃乐这些义军首领,更也不用提了。
但问题是,万事俱备了,鲁王朱以海这股东风也从台州接到绍兴了,只要奉鲁王为监国,有着拥立之功的大伙儿就可以封侯拜相,比如某某大学士,某某部尚书,某某侯,某某伯,立马可待。光凭沈廷扬一面之辞,如果不奉监国,这些官位就真都成了浮云了。
在历史上,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是因为浙东士大夫为了反抗满清剃发令而自发组成的抗清政权,具有很大的地区性特色。参加拥立鲁王的官绅开初不知道唐王朱聿键已经在福建继统。
但现在的情势是,因为高旭的一番先见之言,使得沈廷扬忧虑将来国有二主的危机,从而赶在浙东官绅奉立鲁王为监国的十几天前,告知了唐王继统的消息。沈廷扬的行动,高旭当时并不知情,他正为了应付博洛的满清主力而焦头烂额。
虽然同意沈廷扬之见的有一大半,但以张国维、王之仁、熊汝霖、张名振为首的另一半官绅将领认为奉立鲁王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他们认为“国当在变,凡为高皇子孙,皆当同心戮力,共图兴复。……有功者王”。只要他们能奉立鲁王恢复近在咫尺的杭州,实现当年南宋赵构一般的半壁江山,鲁王便有称王称帝的资格。
因为有争议,鲁王朱以海的监国之位迟迟无法落实。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