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瞒天过海(2/2)
卫公问对》,是我那古代文学史的变态教授,为了为难屡屡逃课的大白、网虫们,特意从古代兵书里,开出的论文题目,至今还让许多人提起时,咬牙切齿的。相比那些孙武的〈孙子〉吴起的〈吴子〉姜望的〈六韬〉韩信的〈黄石公三略司马骧且〈司马法〉,尉僚的〈尉僚子〉孙的〈孙兵法〉,这《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并不算怎么出奇,只是北宋编写的官方教材,武经七书之一,载录了,唐太宗与名将李靖,探讨军国大事谋略天下方针大政的言谈精要总辑集录,分上、中、下三卷.共98问答。“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于是,在场诸人,都被下了禁口令。
然后很有戏剧性的,在一片余怀贞他们不知道真心假意,还是热闹起哄的恭贺声中,拒我一在解释什么都不知道,也没听说过什么渊源古老的流派,但还是莫名其妙的,哭笑不得的,突然成为历史那位大名鼎鼎的李靖李卫公隔代的传人。
这其中的内情,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搞明白。
这关于圣祖皇帝语录式的东西,特被关乎一个王朝军国方略的纪要,实不应该流传在世上,至少不该出现在我这样域外出身的海归身上,作为印刷术有限的当时,这类军事政略的书籍是朝廷严格管制的,许多的政论典籍只能皇家内部专授,《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同样每代皇帝的继承人必须修习的课程之一。
作为皇家密藏的文典,老皇帝作为太子时也拜读过部分,足见其珍,
要知道当年只抄录了几册,一册由赏赐给了李卫公,收藏作为传家之宝传给后人,一册和诸多名书古籍随太宗殉葬,剩下的藏于皇家典库,但到了武则天时代,作为勋旧之后,李卫公后人受越王起兵反周事件牵连,在著名的酷吏周兴来俊臣之流,为清洗李唐骨干而炮制的罗织经大案中,和许多李唐故臣后代一起遭到灭顶之灾,家藏典籍也随之散失。
后来万寿宫大火中,皇家的藏书也受到波及,导致此书一度残损不全,连近几代皇帝对此书的了解也是来自先王起居录的支言片语的记载。后来是通过详细查找引证先皇及臣下的起居录,才重新慢慢补全。
至于在后世广为流传的版本,据说还是得益于晚唐时一个兼职摸金校尉的军阀,盗挖了唐太宗的陵墓,才得意重见天日,但在此时,绝对是皇家密不不外宣的要典。现在居然在我身上出现,老皇帝君臣,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了,通常情况下没有解释的结果是相当严重的,严重到可能失去眼前的一切,或者当作身边不稳定因素,派到遥远的地方去建设边疆开发边疆。
幸运的是,按照常例,除了皇家外,唯一有可能知道这东西的就是当事人李卫公的后人,而著名的罗织大案中,李靖一门三兄弟中,三弟李客师一房,恰巧有人因避祸出走塞外,遂不知所踪。于是之前各种误打误撞的线索被串联在一起,就有了这个结果。
余怀贞的甚至提出,可以让我接嗣那个关西名门三原李氏的一脉,继承李卫公的长孙,已故宋国公李令问的家系,只是有人提出,本朝明律禁止同姓为婚,如此一来,将至小殿下于何地,这才做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