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火爆销售!(1/2)
华丰食品公司的内部会议,周兴盛以及梁伯韬自然是不知道的。不过就算知道了,恐怕也是不以为意的,占据了一个先头,只要不犯昏,绝无可能被超越的可能。
或许开始的时候,华丰会因为这些年铺就的销售网络以及成熟的消费老顾客而领先他们,抢占到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这也只是暂时而已,凭借着后世二十多年的记忆,周兴盛不相信还干不败华丰?
华丰经营它的三鲜伊面多年,也没有想过开发新的产品,可以说它的经营风格已经可以看得出来,说得好听点是“稳健”,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保守”、“固步自封”、、、、、、
打败华丰,不说百分之百的把握,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还是有的。
十二月底,周师傅红烧牛肉面已经在全国掀起一阵火爆热卖。
这种新鲜热辣出炉的红烧牛肉面,第一次出现在市面上,立即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众多好评,尤其是其中的三料包,更是获得了不菲的赞誉,在市场上将其它产品的方便面打得节节败退。上至八十岁的老爷爷奶奶,下至三四五岁的小萝莉萌正太们,选方便面就选“周师傅红烧牛肉面”。尤其是年龄三岁到十八岁之间的青少年们,甚至有的时候宁愿吃面也不愿意吃饭。
而这个时候,火爆热卖的场面,使得原先大华厂所拥有的三条生产线根本就无法供应全国的市场,以至于产品脱销、短缺。各省市的代理商们。每天都要打电话过来催货,电话都被打爆了好几台。
没办法,电话打得频繁,导致电话内部的线路忙不过来,短路了,所以很干脆的“噗嗤”的一声罢工了。
其中的因素,有很多。
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推广、红烧牛肉面的创新、三料包的增添。甚至“周师傅”这个牌子,也替周师傅方便面在市场上的火爆热卖做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解决生产问题,梁伯韬都开始在公司要求员工加班加点。甚至三班倒了。不过即便三班倒,三条生产线超负荷的运转,日产量甚至达到了十八万包。但依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梁伯韬最后是愁得直抓头皮,头发都不知道掉了多少根。
为此,梁伯韬三番四次在周兴盛面前游说,说着要增加生产线,或者再建分厂以扩大生产。
“老板,这是这半个月来的销售数据,您看一看。”
梁伯韬说着,手上拿了一份文件夹递到了周兴盛面前:“我认为,建分厂应该势在必行。稳扎稳打固然合适。但以我们公司如今的状况,其实完全不必如此谨慎。再建一个分厂,对于公司的运营并没有太大的负担。老板认为合适的话,再建两到三个分厂也是可以的。这段时间,我也认真考察了一下内地的环境。以我们港资的身份和周师傅现在的影响,就算资金短缺,我们也可以抵押贷款,然后再抵押再贷款,以爆发式的扩充模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分厂在内地遍地开花,最后上市融资。成功后再反过来巩固周师傅这块牌子,将周师傅经营成品牌。至于之后周师傅的经营战略,那就是依托方便面为核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食品企业,或者,横跨诸多行业的大型集团。”
“额?还能这样?有把握吗?”周兴盛闻言一怔,颇为怀疑他的说法。
倒不是他没有听说过这种企业发展方式,后世的时候他就常常见到和听到。只是他也知道,这种发展方式,的确是勇猛精进,能够迅速的将实力发展壮大,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资金!
资金充裕,随便怎么新建分厂,遍地开花,那也是没问题的。
资金不充裕,以抵押贷款,然后拿着扩建的分厂再抵押再贷款这样的方式增值扩充,是能够从银行贷到款,能够很快的扩充实力。但不管怎么说,自身流动资金不足总是一个事实,怎么改也改变不了。一旦公司经营策略失误,或者遭遇到其它风险,被对手恶意攻击之类的,资金链立马就会断裂,看似强大无比的企业就会像一个戳了一个洞的皮球,瞬间干瘪下去,灰飞烟灭。
创建“周师傅”的时候,他就有想过以这种方式经营周师傅。
但是,他就是担忧这个方面,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和梁伯韬讨论过这个经营策略。不过现在梁伯韬既然主动提及,他也不会固执己见的立即否决掉,而是想问问看梁伯韬的想法,毕竟论起经营公司来,梁伯韬比他有经验多了。
“不能说十成十,但八九成的把握还是有的!”梁伯韬想也没想就回答道。
这事,他心里是有谱的,这个谱就建立在这半个月来的纯利润上。
方便面的利润还是很大的,每一包方便面,除却成本以及分兵地区代理商的利益,公司可得的纯利润可以达到价格的一半以上。就以一半来算,三块一包的方便面他们公司可以得到一块五的纯利润,乘以每天十五万包的平均生产量,也就意味着公司每天的利润就会有二十二万多!
一天二十二万多,一个月就是六百多万,一年就是七千多万。
可以说,就光是现在的一个厂子,完全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梁伯韬想到这个,他都是被震惊得无以复加。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生意可以赚到这个地步?
虽然说一年的利润可能比这个数字要少,毕竟成本之中,还有员工的工资、机械的保养维护、公关的费用、广告的费用以及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