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合作,攘外先安内(3/3)
理宽松了半年的城门,在八月十二日又一次有重兵把守起来,不同于以往的禁止外出,这一次是禁止外面的人涌入。谁能料到,一个普通百姓避之不及的流放之地,却成为难民趋之若鹜之处呢。
房陵城门隔绝了外面的苦难,余淼淼也能猜到几分。
俗话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延续的时间长,对农作物造成的破坏比其他灾害更加严重。干旱引起饥饿,饥饿吞噬植被,植被消失会带来更严重的灾害,生态破坏,三五年都可能缓和不过来。而且这还是一个平均五年就会有旱灾的年代。
而且这种灾难还不是单一孤立的现象,经常和其他各类灾害一起爆发,前几天就听说有地方引发了蝗灾,真是应了那一句祸不单行。
这些余淼淼就算知道,也只能感叹一声,就算是她再有同情心,悲天悯人,可能力所限,也不能救所有人,她能够做的也只是率先安排那些跟兵士之家眷,这也是很大的压力了。
余淼淼和赵蛮忙得像陀螺一样,还得焦心西北战事,可惜依旧吃紧,没有任何缓解,天空依旧滴雨不降,传来的消息显示,外面依旧一片哀鸿。
若血月真的如毕阔预测的如期而至,此事稍被人一挑拨,这些苦难很有可能成为别人攻击赵蛮的借口,都推在他身上。
而饱受苦难的难民,经历了流离失所,饥饿恐惧,卖儿卖女之后所有的愤怒总要有个宣泄的出口。
按照毕阔忧心忡忡的说法,“朝廷虽然救灾应对灾难,但是这一次格外严重,要是有人挑拨,只怕也会乐见其成,从古至今,皇帝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怪罪给天,因为老天爷是没错的,只能都推给别人,不管是谁,能够堵住悠悠之口,都可以当成挡箭牌的。”
赵蛮和余淼淼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余淼淼还是有些心急,不过见赵蛮沉稳,不急不躁,想来他也是有完全的准备的,她也将紧张的心绪压下来,并不追问他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血月之祸。
她能够做的已经都做了。
跟毕阔和李鹏举也通过气了,在房陵书院,号召学子们统计唐宋以来的旱灾数据,这样科学的数据对比的法子,没有打算劝服所有人,但是学子总是比一般的百姓要稍微理智一些,能够听得进道理。
此外,也收容了不少的难民,不管这些难民是不是士兵的家眷,但是他们也真的是难民。
因为这一善举,王朗和刘亭洲还专程来了一趟家里,不同于先前一副调查公事公办的样子,这一次态度和善的多,能够解决这些难民,不叫他们闹事,两人对赵蛮另眼相看,不顾赵蛮的冷脸,倒是说了不少好话。
刘亭洲老奸巨猾,他真实的想法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
但是王朗绝对是对赵蛮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梯田到林中瘴气,三合土到难民的安置,赵蛮想要叫王朗看见的,他都看见了,至于不能叫他看见的,他自然也不知道。
至少在房陵比外面安稳得多,在房陵这一片土地上,赵蛮的口碑是不差了。
因为要研究水力纺车,见毕阔时不时带着几个学子,往维水河的河道边去测试,为了避免往来房陵城和上庸县的麻烦,余淼淼建议他们干脆住进了柳树屯。
余淼淼也乐得将空置的房屋给他们住下,先前她准备带着余家一起住,专门盖了一栋可以独立进出的房屋,床铺反正是足够的。
这些学子住在这里,就是无形中送上来的人质,除了刘衍、乔衡之外,另外还有三个学子,也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这几个学子进了柳树屯,除非血月之事能够安然度过,不然……
别怪余淼淼心狠,只要有人冲赵蛮和她举刀,刘亭洲和乔魁一文一武,是房陵最高长官,她必须要保证自家的安全,若是顾不得了,也会拉几个人陪葬。
内部稳定了,余淼淼稍稍安心,只等着中秋节斗酒会,斗酒会她还能再做点什么。
就算是灾年,这斗酒会依旧是如期而来,并未延期或取消。以沟呆弟。
大大小小的酒商、文士从四面八方而来,虽然不如往年聚集的人多,但是也不少了。
难民聚集,路上偶有不太平的事情发生,却也不像是以前余淼淼听闻的那般骇人听闻,并未聚成匪祸。
大宋之富庶在此也可以体现出来,朝廷除了在难民之中征兵之外,也有救济和帮扶举措,除了施粥和药材之外,另外还有富户之家施粥米,虽然不能够让饥民都吃饱,但是每天两碗粥,若是不生重病,也能够保证你不饿死。
之所以成为难民,流民,还是因为旱灾太过恐怖,一场旱灾之后,土地荒芜,就连树木植株都被吃光了,影响了生态,接下来的两三年,就算是有朝廷提供的粮种(当然这些粮种也不会太好),收成也不会太好,去别的富庶之地,或许还能混个人样出来。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