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漫谈伦理道德 (1)(2/2)
道德的思想,我在这里也不一一论列了。一言以蔽之,他们基本上沿用孔孟的学说,间或有所增益或有新的解释,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足为怪。不这样,反而会是不可思议的。多少年来,我个人就有个想法。我觉得,儒家lún_lǐ道德学说的重点不在理论而在实践。先秦儒家已经安排好了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这样的安排极有层次,煞费苦心,然而一点理论的色彩都没有。也许有人会说,人家在这里本来就不想讲理论而只想讲实践的。我们即使承认这一句话是对的,但是,什么是“仁”,什么是“义”?这在理论上总应该有点交代吧,然而,提到“仁”、“义”的地方虽多,也只能说是模糊语言,读者或听者并不能得到一点清晰的概念。
秦代以后,到了唐代,以儒家道统传承人自命的大儒韩愈,对lún_lǐ道德的理论问题也并没有说清楚。他那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一开头就说: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勿待于外之谓德。
句子读起来铿锵有力,然而他想什么呢?他只有对“仁”字下了一个“博爱”的定义?而这个定义也是极不深刻的。此外几乎全是空话。“行而宜之”的“宜”意思是“适宜”,什么是“适宜”呢?这等于没有说。“由是而之焉”的“之”字,意思是“走”。“道”是人走的道路,这又等于白说。至于“德”字,解释又是根据汉儒那一套“德者得也”,说了仍然是让人莫名其妙。至于其他朝代的其他儒家学者,对仁义道德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我不是lún_lǐ学者,现在也不是在写中国lún_lǐ学史,恕我不再一一列举了。
状态提示: 第16章 漫谈伦理道德 (1)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