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苏轼(三十九首)(4)(1/4)
上片把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登亭临水,不由得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情景:“长记平山堂上,敧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出没天际的孤鸿,正是作者政治上失意以后的自况:虽然孤独,但决不随波逐流。下片把笔墨集中在描写江面景象和登临之感、览物之情上,又把写景同议论融为一体。“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更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不怕风吹浪打、出没于波涛之间的老船工的形象。作者赞赏老船工而嘲笑宋玉。在他看来,宋玉把风分为雌雄,实际上是贬低了“庶人”。结拍两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如百川归海,点明题旨:只要胸中有了“浩然”之气,就能无往而不适、无往而不快,就能真正领略江川之胜,“快哉”之风。这一结,大笔淋漓,把诗人在快哉亭的登临之感、览物之情,推向了**,表现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磊落的襟怀。
这首词突出的特色有二:其一是熔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起结自然,跌宕多姿,错落有致。其二是风格明快,所写之景物,所抒之怀抱,酣畅淋漓,堪称“快哉”。
水调歌头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1。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2,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3。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4,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安石在东海5,从事鬓惊秋6。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7。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8。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9。一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10。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
1作《水调歌头》:指“明月几时有”词。
2彭门:徐州。
3作此曲以别:指苏辙所作《水调歌头》。其中有“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愁”之句。
4“其意”句:苏轼以谢安不及早隐退,遂至病死西州门,作为自己弟兄的警戒。
5“安石”句:东晋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纵情山水。
6“从事”句:谢安四十多岁才出仕,鬓发已经斑白。
7“中年”二句:中年人与亲友离别时分外伤感,须借丝竹(音乐)缓和。
8“一旦”三句:谢安虽在朝做官,“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后想东还海道隐居,不料奉诏侍中。回京入西州门时,病死。
9“雅志”二句:退隐的雅志,为仕宦所困,以至遗恨终生。轩冕,指做官。沧洲,指隐士居处。
10褐裘:平民穿的粗布袍子。
辄:就。
“一任”二句:《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许汜曾在刘备面前抱怨陈登对他无礼,说陈登“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说:“天下大乱,……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而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苏轼特引刘备的话,意思是任凭有雄心大志的人瞧不起去吧!
【简说】
这词为熙宁十年(1077)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所作。题旨在于以谢安“雅志困轩冕”为教训,表达了及早归隐田舍的志向。
上片写“以不早退为戒”。开头写谢安出仕之迟,“鬓惊秋”的“惊”,加强了感叹语意。尽管谢安归隐东海的宿愿十分坚定,最终的结局却是“抱病入西州”。什么原因呢?“雅志困轩冕”作了回答,且最后只落得“遗恨寄沧洲”。下片写“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岁云暮”三句,以洗练的笔墨写出归隐之志。继而写了归隐的打算和想象归隐后忘掉世间忧愁的欢乐情形。此词采用了上下片对比的手法。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现了“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的主旨。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1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2,几度斜晖3?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4。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5。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6。算诗人相得7,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8。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9。
【注释】
1参寥子:僧人道潜,字参寥,于潜(今杭州附近)人,能诗善文,与苏轼交往甚密。
2西兴浦口:西兴江边。西兴,即西陵,在今杭州附近。
3晖:阳光。
4俯仰昔人非: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俯仰,形容时间短暂。5忘机:忘用机心,无意争竞。
6空翠:晴空。烟霏:烟雾弥漫的样子。7相得:相投合。
8“约他年”二句:《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后想东还海道隐居,不料奉诏侍中。回京入西州门时,病死。谢公雅志,指谢安素常隐居之志。
9“西州路”三句:据《晋书·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爱重。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一次酒醉,无意中走过西州门,他“悲感不已”,“恸哭而去”。这里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退隐的雅志,不要使参寥子像羊昙那样痛哭于西州路。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是苏轼罢杭州任赴京后,寄给友人参寥子的,表达了作者与参寥子相契的友情及其归隐之志。
开头二句以钱塘潮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