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六章 三线作战之宛城激战(一)(1/1)
孙坚率军撤退,继西线之后,东线的战争紧接着也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按理来说,孙坚的撤退,其首功应归结于将江东军粮草尽数焚毁的张辽等人,然而他们却无法因此得到任何奖赏。合肥城被屠,是张辽等人必须面对的事实,他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曹操和几个文臣武将一番议论下来,张辽他们反而无功有过。
如果是一般的过错也就罢了,但合肥城数以万计的百姓惨遭杀戮,这罪孽着实深重,影响也太过恶劣。曹操即使想包庇张辽等人也要三思而行,毕竟还要考虑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民间舆论和民心民情等等。更何况,曹操心中也并没有想要包庇张辽他们的心思。
焚毁粮草的确是一件不小的功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孙坚军的撤退。但是孙坚军在兵临许昌之前,西线的战争已经提前结束,夏侯渊已经带着他的大军进入了许昌,即使没有陆逊焚烧粮草的举动,许昌城的防御力量也已经足够强大,曹操有充足的自信能将许昌城稳稳守住。
这样一来,张辽他们焚毁江东军粮草的举动看上去就不是那么的必要,而他们为此而放弃合肥城的行为,在事后看来同样也是没有意义。
当然,无论陆逊再怎么聪明,他也不可能事先算到长安那边能这么快取得胜利。毕竟当时许昌城的守卫力量确实有限,而如果没有孙坚屠城的这一档子事,结果也堪称十分完美。只可惜,孙坚出人意料地凶性大发,在合肥城内大开杀戒,既然事情如此发展,那么就必须有人为合肥城内数万百姓被屠戮一事负责。
经过一番讨论,张辽、李典、乐进三人最后被直接贬为裨将军,作为献策弃城的始作俑者陆逊本人,倒没有被降职——因为他的职位现在原本就很低了,不过陆逊也受到了其他方式的处罚。
————————————————————————————————就在西线和东线战事尚未结束,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许昌南线的宛城那边也正在展开着激烈的攻防战。
陆续有刘表军士兵奋力向宛城城墙上攀爬着,而迎接他们的,则是从宛城城头上不断被抛洒下来的石块、圆木和沸油。
数天下来,七万刘表军已骤减两万,攻城消耗之巨,可见一斑。
但宛城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刘表军攻击的石头十分凶猛,已经好几次攻上了城头,虽然凭借着城墙的依托,使得宛城内曹军的伤亡人数比城外的刘表军少许多,但也已有近万人的折损。
而且由于刘表军每天都是不要命一般地疯狂进攻,因此城内的守城器械消耗格外严重,滚木落石之类的已经快要用完了,军师郭嘉甚至命令城中百姓上房揭瓦,将瓦片作为守城的器具。
瓦片的杀伤力自然比滚木、落石等小多了,一大块石头砸下去,就算不把正在爬城的敌军士兵砸死,那至少也能把他砸得摔下云梯。可一块瓦片扔下去,最多也就把下方的敌兵砸个头破血流罢了,既死不了人,也摔不下去。
更严重的是,城内的箭枝也快要用完了。
守城战最重要的依托就是弓箭手,滚木也好,落石也罢,在守城战中的作用终究比不上大规模的弓箭射击。
一旦弓箭告罄,那曹军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守城的难度也将一下子提高好几个档次。
如果没有弓箭手的掩护,虽然宛城还不至于会很快失守,但那终究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但是弓箭问题很难解决,即使郭嘉将全城的匠人召集起来,日以继夜不眠不休的工作,一天不过也只能打造出数百枚箭枝罢了,一轮齐射也就没了。
面对这种窘境,被曹操指派助守宛城的高顺倒是突然灵机一动,根据后世的战例想出一个办法。他令人做出上百个草人,然后将这些草人绑上绳索,在夜间从城头上往城下扔去。夜色不明,刘表军远远看见城墙下有人影,以为城内守军出城夜袭,遂纷纷举弓射箭。等刘表军射完之后,高顺再令人将草人拉上来,只见每个草人身上都密密麻麻地扎着几十根箭枝,一夜下来,高顺倒是收集到六七千枚箭枝。
虽然数量还不能算是很多,但至少能射上几轮了。
这和传说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十分相像,但历史上诸葛亮可并没有这一茬,而高顺所使用的草人借箭之计,历史上是出于唐朝将领张巡死守睢阳时的事迹。
对于高顺的奇策,郭嘉也是赞叹不已。对于自己的这个损友兼妹夫,郭嘉自忖对其十分了解,知道高顺是一个难得的智将,经常能想出一些优秀的计策,但是高顺这一次的草人借箭,还是让郭嘉对高顺产生了一丝没有完全看透的感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