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初识易都(1/2)
柴斌赶着马车径直奔向东城,像是知道李紫玉心里的困惑,小声的解释道:“咱们这易都总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中间这条河是运粮河,把易都分成了东西两城。运粮河东岸这道城墙墙基宽度就有四十米,总长能有18公里。
东城比西城大多了,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中间这隔墙墙基宽度就有二十米,全长有4460米。西城由北、西、南三道城墙及运粮河组成,西墙比较直,北墙有一道弯。那里有一个村叫西斗村,在西斗村村西、村北、和村东拐了几道弯,形成了一个复斗形。
南墙那里有个燕子村,从村西向南拐渡过易水河到一个叫龙湾头村的村西口再向东走,就能与运粮河西岸相接。
西城的这三面城墙,墙基宽有四十米,总长能有14公里......”
李紫玉在柴斌的描述中,对易都的全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易都的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和古河道区。
宫殿区在易都的东北部,有三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140米,南北最宽110米,在整个宫殿区建筑中,规模最为宏大。
和外面的城墙是墙砖建筑不同,里面的宫殿群建筑普遍采用的是夯土建筑。
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
这些夯土台建筑不仅高大而且数量多,充分显示出了易都的雄伟气魄及宫殿建筑的豪华与排场。
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是皇族子弟居住的场所。
宫殿区的东宫门叫青龙门,外面的街道叫青龙大街;北宫门叫宣武门。外面的北街叫玄武大街;西宫门叫白虎门,外面的街道叫白虎大街;南宫门叫朱雀门,外面的街道叫朱雀大街。
在白虎大街西面、朱雀大街北面,是易都的墓葬群。初初听说时让李紫玉很是费解。不是皇家的墓穴都是选在背山临水的地方吗?怎么会安葬在城里?
不过,古代人的思维不是她这个现代的小女子所理解的,也许有他独特的说辞吧。
在白虎大街东面,朱雀大街南面、中大街北面,是易都里的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当然。中间也掺杂着皇商和一些家里条件不错的低等的官吏。
在白虎大街西面、朱雀大街南面、中大街北面这个区域,是手工作坊区。
在中大街南面、白虎大街西面、南大街北面,是普通的居民区,里面生活着普通的庶民。
在中大街南面、白虎大街东面,南大街北面,是繁华的商业区,里面各种店铺林立,是易都最热闹的地方。
当然,这些都是最主要的街道,在主要街道的缝隙里。还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小街道、小胡同。
而李紫玉她们要去的醉仙楼就坐落在这片商业区,在南大街的中心地段。
一路上,李紫玉虽然听着柴斌的介绍,一边在车厢里却借着车帘的缝隙扫视着周围的动静。
她发现,街上的行人大都行色匆匆,没啥在街上停留的。而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隐藏着做普通人打扮的探子,时刻注意着街上的动静。
李紫玉她们的马车一在醉仙楼门口停下,就引起了角落里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男子的注意,眼睛就盯上了她们。
李紫玉和柴斌当然也察觉到了。二人也没在意。
柴斌把马车停下后,掀开了门帘,恭敬的说:“小姐,今天太晚了。现在这里住一晚再说吧。”
王秋月率先跳下马车,把李紫玉搀扶下来:“小姐,您慢点。”
李紫玉装作风摆弱柳状,娇娇滴滴的下了马车。做作的皱了皱眉头问:“表叔家里在哪里呀?今天去不行吗?住在这里,里面干不干净啊?”
柴斌轻声哄着道:“小姐,你看。都快酉时中了,这样上门不礼貌,人家会笑话的。咱们先在这里凑合两宿,等递上拜帖人家有了回话咱再去啊。”
李紫玉无奈的看了看天色,满脸嫌弃的看着高耸的三层楼,上面的牌匾上书写着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醉仙楼”。
王秋月上前搀扶着李紫玉,小声的说:“小姐,这一路奔波也累了,让奴婢伺候着进去先歇会儿好不好?”
李紫玉从怀里掏出一块手绢,掩住了口鼻,轻轻哼了声:“好吧,不过说好,如果这里不干净就换一家,本小姐可不住脏地方。”
李紫玉这番话本是为了打消暗地里盯着他们的人的怀疑,没想到把在门口迎客的小伙计气个够呛。
这小伙计也就十三四岁,长得倒挺清秀。此刻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走了过来,说:“我说这位小姐,你满都城打听打听,谁不知道我们醉仙楼那是有口皆碑的酒楼?您可不能还没入住就败坏我们名誉。您要是入住您就请进,若是不住......”
李紫玉用手绢捂住鼻子,斜睨着小伙计问:“若是不住怎么样?要赶我走?你是这里的伙计?顾客上门你们不欢迎?那这样,我们还住这里干嘛?柴叔,我们走!”
那小伙计傻眼了,急忙拦住:“哎,小姐小姐,算我说错话了,您可不能走,您快请进。我保证里面绝对干净,如果小姐不满意,我们分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