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第774章 石见银山(1/2)
相比平安时代上层贵族女性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活就要悲惨许多,上层贵族都在自虐,下层普通百姓还会好到哪里去。大唐下层的女性和倭国下层的女性一比,简直就是天堂与地狱之分,下层贵族都可以毫不犹豫将女子送到豪门中,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就可想而知了。
相比现在大唐和周边国家的****,倭国现在要平静许多,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武士阶层在平安时代还没有完全形成,更谈不上后世熟知的倭国战国时代了。倭国整个社会相对平静,但是经济却极端的落后,手工业也刚刚起步,社会的发展处于农耕时代,生产力受到来至上层的压迫没有显著的提高。
从倭国进献给唐朝的礼物来看,主要是银、统、丝、绵、布等,而归国时带去唐朝回赠的礼物,主要有彩帛、香药、工艺品等,从这一点上看,当时倭国的社会发展只相当于中国的汉朝时期。
倭国在近代称为金银岛,白银贡献量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当时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不过倭国开采白银的历史并不长,主要是从江户时代发展起来,时间在十五世纪前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倭国当时的勘探技术和冶炼技术相当的落后,后来从中国引入了精炼技术灰吹法,白银的产量才大幅度的提高。
严力来倭国的主要目的是开采倭国的白银,虽然白银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作为贵重金属,倭国还是知道白银在经济中的地位的,当然不会随随便便的让严力去开采。
这时候倭国主要的货币还是唐朝的开元通宝,唐朝铜钱从唐朝流入倭国成为倭国的经济支柱,倭国在七零八年开始铸造“和同开珎”,后世称为皇朝钱。这时皇朝钱上的字体不工整且粗糙,通货的价值和信用也开始急速下降,百姓都不愿意继续使用。加上倭国的生产力落后,铜料和银料的开采能力和冶炼技术低下,皇朝钱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需要,加之唐朝精美铜钱的大量涌入,倭国渐渐的放弃了自己铸造钱币的想法。有了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李烨和敬翔为严力制订了几套方案,希望倭国能够放开国内的矿山开采权,李烨需要付出的是帮助倭国铸造自己本国的货币。看本书请到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为了让藤原基经能够同意这个大胆的计划,李烨专门为倭国定制了一整套以金银铜为基础的货币,并且承诺钱币的外形可以有倭国人自己设计,金银币上甚至可以使用藤原基经的头像。在金银币上使用头像的想法并非李烨发明的,古罗马凯撒的头像就很早出现在钱币上,对于统治者而言这也是对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相信藤原基经会很乐意接受这种事情。
事实上,严力刚把一套完整的货币展现在藤原基经面前后,藤原基经就被这种新颖的货币给吸引住了。这套金属货币总共四枚,两枚大小不一样的铜钱,一枚银币和一枚金币,组成高低不同价值的货币总和。虽然只有四枚价值不同的钱币,但是可以完整的构成倭国的经济基础,这些金属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可以按照藤原基经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当然可以将藤原基经的头像印在上面。
能有自己国家的货币当然比使用大唐的货币要好的多,但是倭国的铸造技术实在不敢恭维,大唐当然不会给倭国铸造什么钱币,这种情况在大唐周边国家都一直存在,所以大唐的铜钱才会作为世界性的货币流通。
和古代外国钱币大多靠打制成型不同,中国的铜钱多为铸钱,这是与古代中国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分不开的。铜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坚硬的质地、金黄灿烂的色泽都是它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被称之为“吉金”、“金”,成为制作各种重要器物的首选材料,而相应地,铸铜技术也就成了那个时代最为精密和高级的手工技术。中国古代铸钱技术,也是铸铜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货币的铸造,主要采用型范浇铸的工艺。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先后采用了平板范浇铸、叠铸和母钱翻砂三种工艺。
从隋唐开始,中国的钱币铸造不再主要采用以前的平板范竖式浇铸法和叠铸法,而开始改用母钱翻砂的铸造工艺了。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一般分成制作钱模(即母钱)、制作范型、合范固定和浇铸钱币等四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钱模。将一块铜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雕刻成钱型(即雕母),然后雕母先翻制若干个钱币(即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
第二步:制作范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将木框填实,放置钱模,再将另一个填实砂土的木框叠放在上面,翻制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钱,并制作浇口、直浇道、分浇道。
第三步:合范固定。将面范和背范对合叠放,然后捆绑固定。
第四步:浇铸钱币。将熔化的铜液用坩埚盛起,对准浇铸口进行浇铸。冷却后开范取钱,再进行清理、修整、打磨,钱币的铸造就完成了。由于砂型不再需要缓慢阴干和焙烘,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从平板范浇铸到叠铸法,再到母钱翻砂法,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并都凝集着古代工匠们聪慧的结晶。
这些倭国不会,也没有办法做到,更不可能让唐朝教自己,只好拿唐朝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