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第683章 嫁公主(1/2)
让李烨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大行城待了一个多月,在没有得到李燕半点消息之前,就不得不马上返回登州处理后事。虽然,李烨还没有得到唐朝廷的任何消息,但是敬翔的分析应该没有错,渤海国把李烨抬到郡王的位子上,大唐不可能再留李烨在唐朝廷做官,李烨必须赶在消息公布之前处理好一些事情。
让李烨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渤海国的使者要比李烨预想的时间更早到达长安,并在第一时间将渤海国的国书递交给唐朝廷,从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通敌、卧底、异族人的奸细,这些是对李烨抱有敌意的官员的评价,当渤海国的国书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在唐朝廷上炸开,一个异族的郡王竟然成为了唐朝廷的刺史,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如果不是因为渤海国是大唐的藩属国,这些大臣直接就说出要将李烨五马分尸的话,碍于渤海国使者的面子,这些官员只是攻击吏部用人不实,暗地里开始讨论如何处理李烨的事情。
时任吏部尚书的李蔚这时真的被搞的焦头烂额,李蔚曾拜礼部侍郎,转尚书右丞。唐懿宗常在宫中设大宴招待大群僧人,李蔚认为他过度热衷佛教,上了一篇长疏,请求懿宗改变方针。懿宗下诏嘉奖他,但没有遵从。李蔚不久拜京兆尹、太常卿。出为宣武节度使,迁淮南节度使。任期满受代时,百姓去宫门请求让他留任,于是懿宗同意让他多留任一年。
李蔚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刚一上任就摊到这件烂事,李烨的后台是谁,李烨为什么能做到刺史的位子上,自己跟李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甚至李烨的面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拿过李烨什么贿赂了。可是这些阻挡不住那些官员对李蔚的攻击,李蔚只是一只替罪羊罢了,一手遮天的田令孜谁敢得罪,而且吏部的位子岂是好做的,不向李蔚开炮向谁开炮。
所有人都知道李蔚是冤枉的,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李烨不受欢迎,可是李烨现在是渤海国的郡王,总不能把矛头指向渤海国吧!
对于李蔚的遭遇,卢携和郑畋表示最强烈的同情,就连没卵的杨复光和杨复恭都为李蔚打抱不平,当然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李蔚不是卢携和郑畋的人,当然就不是田令孜和杨复光、杨复恭的人,双方已经不是在对付李烨,而是看中李蔚屁股下的位子。
要说整个官场上全部不喜欢李烨也不尽然,田令孜就有点舍不得李烨离开,可是在这个问题上田令孜插不上嘴,而田令孜的代言人卢携本就不喜欢李烨,恨不得李烨早点滚蛋,不出手打压李烨已经是给田令孜面子了。
僖宗李儇对李蔚的印象不错,事件的主角又是李烨,一时间李儇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渤海国要封李烨为郡王,这本来是渤海国的内政,根本不管大唐什么事情,但是李烨是大唐的刺史,这件事情就麻烦了。
大唐用胡人做官也不是一二个,高仙芝、安禄山、黑齿常之、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等等,那一个不是位居人臣之上,可是李烨的事情就有点棘手了,要是李烨是普通的胡人也就罢了,当一个刺史也算不了什么,可现在李烨的身份被渤海国定位了郡王,这可难为坏了李儇。
唐朝廷虽然有使用胡人的习惯,但是安禄山叛乱之后,唐朝廷对于胡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唐朝廷重用胡人没错,可是这些胡人都是已经归附大唐的胡人,想李烨这样的情况以前还真没有遇见过,一时间李儇也不知道是应该让李烨返回渤海国,还是让李烨继续留在大唐。
礼部的意见很简单,既然李烨是渤海国的郡王,就应该让李烨返回渤海国,至于以前做过的事情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兵部的意见也很明确,如今王仙芝、黄巢起义,不易与周边藩属国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李烨应立即遣返回渤海国,与渤海国修好妄动刀兵。如今大唐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藩镇割据已经不足以说明大唐的现状,王仙芝与黄巢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跟唐军进行运动战,王郢弄得富裕的江南地区民不聊生,原州军乱、青、沧戍边将士逐桂管观察使、天平军乱、雄州地震,加上南诏屡兴兵进犯西川,这些事情已经让唐朝廷焦头烂额,如果现在再与渤海国发生什么冲突的话,简直就是天下大乱了,当然现在已经天下大乱了,只是朝廷上下衮衮诸公没有意识到罢了。
在如何处理李烨的问题上,整个唐朝廷的意见几乎一致,那就是必须把李烨送回渤海国,越快越好,大臣们就等着李儇点头下发敕书了。
可是这时候李儇有些犯难了,按照李儇和李烨的约定,李烨只要在登州任上干满三年,就把李烨调回长安,然后再慢慢熬上一段时间,等到仁寿公主年满十六岁后,就把自己的妹子嫁给李烨。
现在好了,李烨成了渤海国的郡王,要被护送回国,自己岂不是失言,让仁寿公主怎么看待自己这个做皇帝的哥哥。要说李儇除了贪玩外,人品其实不错,可以用烂好人来形容李儇,因为李儇在自己整个执政期间就没有因为官员的过失杀过人。宋威在沂州忽悠李儇说王仙芝已经战死,这么大的过失不说砍了宋威的脑袋,就算是降职也算客气的,可是结果大大出乎李烨的意料之外,宋威毫发无损的还坐在诸道行营招讨使的位子上,如果不是后来宋威因为嫉妒杨复恭的功劳,擅杀了准备投降的商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