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行者玄奘》

新笔趣阁(biqugelu.com)

首页 >> 行者玄奘 () >> 第十章 学贵经远2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gelu.com/33612/

第十章 学贵经远2(2/3)

子生性愚鲁,多年来行脚参学,备餐众师之说,不仅未能统摄佛法要旨,反而从中产生了疑情,常常莫知适从。如若留在这里住持寺院,只怕是以盲引盲,断人慧命。所以,弟子只想再行游学,询答问疑,以便将佛法发扬光大。”

道深听后,叹了口气道:“我早知你意,只是不甘心而已。”

此时玄奘离开成都已有两年,从荆襄到吴扬,从江南到河北,四处参学、求证,足迹遍及河南、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河北等省,可以说已踏遍大半个中原。

这段游学的经历,无论是对玄奘还是对当时的中国佛教界都非常重要。

对玄奘而言,在这种近似流浪的生活中,他既从各地名师那里汲取了知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旅行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他的体能,为他日后的西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当时的中原佛教界而言,年轻的玄奘就像一阵龙卷风扫过,佛家各个派别的经论,各大法师的心得,无不被他深究参透,了然于胸,直至最后辩难,在当地佛界引发一场“地震”,然后任由他怀着疑惑离去……

茫茫大雪中,长安城终于出现在眼前。

这座古老的帝都南负秦岭,北临渭水,西濒沣、皂二水,东靠产、灞两河,河上有灞桥可过。

这是长安最有名的桥,桥上有驿站,且种有万株杨柳,据说到了春天,柳絮漫天飞扬,成为长安灞桥的一大景致。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送,因而灞桥又被时人称为“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诗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为长安胜景之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在这里洒下离别的泪水。

玄奘现在就站在灞桥上,头顶上是真正的风雪,而非那充满诗意和淡淡离愁的“柳絮雪”。

此时正是深夜,借着白雪反射的光,仍然可以看到远处在冰雪覆盖下安静的长安城,虽经多年战乱,长安城依然壮观,那份骨子里的大气是别的城市比不了的。

时间过得可真快,距上次来长安已经七年了吧?玄奘感慨地想着。

七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许多,犹记得上次和兄长一起逃难到长安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当时,全国正处于各种势力割据的局面,天下沸腾,战火连绵,两千多万百姓死于非命!

在两京之间,灞河桥上,年少的他曾目睹尸横遍野,路陈饿殍,田地荒芜。那惨烈景象至今思之不寒而栗……

如今的他又回来了,驻足远望,这座大唐的国都在深夜里看上去是如此的安宁,垂直落下的大块雪花将它牢牢覆盖住,同南部的秦岭、北方的渭水连成一个整体,活像一个躺在棉被里的婴儿……

不知不觉,东方渐渐发白,随着城内钟鼓报晓的声音,一座雄伟壮阔的长安城显现在关中平原的大地上。

估计着城门已经打开,他把冻僵的手放在嘴边哈着,又用力搓了搓,便牵着小白龙的缰绳,举步朝着长安的方向走去。

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把他身后的脚印覆盖……

踩着脚下咯吱咯吱的积雪,玄奘走进了通化门,这是长安三个东城门中最靠北的一个。

同七年前比起来,今日的长安要恢弘壮阔得多,整座城市规划严谨,百坊千里,犹如棋局一般整齐。

城中道路笔直宽阔,尤其是那条宽五百余尺,可容四十七辆马车并行的朱雀大街,当玄奘置身其上时,心中着实发出一阵惊叹!

新生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而国都长安,正是这太平景象的集中体现。

不过,对于玄奘来说,这座城市只是他修学的一站,来此的目的是聆听各位高僧的讲座,解决心中的疑难。此刻的他绝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自己便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长安城变化极大,但玄奘多年游历,有着极强的方向感,根本不用担心会迷路。事实上,自从离开蜀地后,两年来,他独自一人南北参学,广谒高僧大德,芒鞋踏遍大半个中国,既使是那些初次涉足之地,都鲜有迷路之时,更何况长安已经是第二次来了。

此时的他凭着记忆一直往西,很快便找到了西市东南方向的崇贤坊,大觉寺就座落在这里。

寺院客堂之中,稍稍有些发福的知客僧正用挑剔的目光打量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年轻僧人。

多年的风吹日晒,使他原本白晰的皮肤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一身粗麻布做的短褐,由于浆洗得太多,看上去单薄而又破旧,肩头等处甚至磨得只剩几根丝线,堆积着尚未融化的雪花;背上背着一只斗笠,脚上的僧鞋沾满雪泥,一副风尘仆仆的托钵僧模样。

知客僧不觉皱起了眉头:“你是哪里来的和尚?到大觉寺来做什么?”

“弟子玄奘,乃是参学僧,慕名至此,欲随道岳法师学习《阿毗达磨俱舍论》。”玄奘一面回答,一面双手呈上戒牒。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一部总结小乘各种学说向大乘有宗过渡的重要论著,论中详尽地描述了佛家的时空观念等重要思想。真谛论师曾将它译成中文二十二卷,而这里的住持道岳法师又著有《俱舍论疏》二十二卷,成为中原研究俱舍论的大家,远近闻名。是以玄奘一到长安,便直奔大觉寺而来。

知客和尚显然没听过玄奘的名字,那戒牒也

状态提示: 第十章 学贵经远2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