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第198章 崩(下)(1/2)
第一百九十八章崩(下)
慈禧的死讯当天就通过电报传遍全国各地,第二天中国各大报纸便争先报道,不日便传入了江宁。
才从家中回到第十七协总部,刘继业路过几个参谋依次打招呼后,进了办公室前吩咐门外的张小顺不让任何人进来。入内,除去军帽,人直接倒在办公室内的靠椅上,揉着肿胀的太阳穴闭目养神。
方才在家中与父亲就慈禧太后与光绪驾崩一事商讨了很久,就算是对立宪抱着坚定信心的父亲,也开始担心新近接管大清国的摄政王载沣有无能力、有无决心、有无意愿继续推行新政了。
“二十五岁的小王爷,当军机大臣不过半年,就要执掌天下……还立了个三岁的娃娃做皇上……唉,实在是胡闹啊!”在与刘继业商讨中,刘寿昌多次表露出自己的担忧、更是不满朝廷让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政治经验、还是王府大院长大的年轻人接管如此庞大的国家。
经过甲午、庚子等无数胡闹,再加上民智已开,西风渐起,江浙一带的上层士绅们对皇权早就没有了康熙、乾隆朝那时的敬畏。再加上最近立宪的呼喊愈发浩大,皇权早就不再那么恐怖了。私底下,刘寿昌不止一次的指点政事;这种转变跟1902年的他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江浙、不,全国的士绅们都愈发的自信、愈发的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要效仿西方的士绅一样,参与到国家的决策当中。
刘继业从他的生意伙伴张謇处得知,他们已经准备等慈禧下葬后,就发起全国性的‘速开国会’运动,争取借助当前立宪运动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支持、也逼着朝廷做出更多让步,加速新政和立宪的进程!
不过再多的准备也掩饰不了士绅们对政局的担忧和紧张;刘寿昌与刘继业也聊到了如果新的摄政王不打算再立宪怎办?
“箭在弦上,若是摄政王不愿,我们士绅必不干休,就发起全国性的大罢工、罢市、抗捐、抗租、抗税,逼着他开国会!”就算是一向温和儒雅的刘寿昌,在对刘继业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也带着些许的狰狞表情。
这就是新政和立宪的双刃剑……刘继业还记得当初刚穿越那会儿,父亲对朝政还是颇为忌讳,对皇帝和太后私底下的言辞也很是尊敬,对政治甚至有些敬而远之。再看现在,立宪运动和议会主义的数年熏陶下来,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已自认为对国家有话语权甚至决定权了。
不过这些都与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刘继业没有太大关系;他之所以大脑发胀的,却是别的原因。
光复会预谋的革命、慈禧与光绪的突然驾崩、太湖秋操在即、新上任第十七协如何整合部队,最近许多事情压的刘继业几乎喘不过气来,偏偏大部分事情还找不到人商量只能自行思考。
光绪和慈禧的忽然逝世、一向与袁世凯不对付的载沣儿子溥仪成了儿皇帝、他自己则成了总掌朝政的摄政王,这对于刘继业目前的政治靠山袁世凯绝非好事。
在刘继业后世已经有些模糊的印象中,历史上的袁世凯似乎曾经被朝廷罢免职务赶回老家……虽然不能确定此事是否依然会上演,但是从刘继业的角度看,可能性是很大的!
虽然袁世凯的失势对自己并无直接影响,但是之后的一些事情就不是那么容易发展了……一开始刘继业是如此想的,但是后来他反而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遇,这个暂且不去考虑。
太湖秋操和整合第十七协都不是燃眉之急,还可以先放一放。
关键是光复会!
原本他们计划在11月慈禧大寿的时候发动大起义,若是这样的话还给刘继业留出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准备,届时无论怎样都能安然面对,因此一开始刘继业并没有太过紧张。
但是现在慈禧忽然去世,自然完全打乱了光复会的计划;原本11月才会发生的大起义顿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究竟秋瑾和徐锡麟他们是维持原计划,还是等到11月再起义、还是决定更改计划临时起义?亦或是……乘太湖秋操的时候,乘清廷兵力空虚之时,再发动?
信息量的缺乏让刘继业很难做出判断。
原本还没有与赵声决裂之前,同盟会乃至华东的大部分革命动向刘继业都能掌握到,但是随着林述庆事件的发生、文学社与岳王会关系形同分裂,跟同盟会江苏分会的关系也迅速冷淡,刘继业之后掌握的消息总是慢上几拍。
在上海与陈其美会面的时候,刘继业就知道无论是光复会、东京同盟会还是自己对彼此三方都是有着提防的;这种情况下光复会决议的最高层是不可能把决策结果第一时间通知自己……
万一等到光复会做出了临时起义的决定,再通知自己……甚至根本来不及通知就热血冲脑地仓促发动起义,届时的自己又该如何?是响应起义、是如萍浏醴那般保持中立、还是……?
关键是,现在发动革命起义能成功吗?
无论是东京的同盟会,还是江浙的光复会、或者地方性的革命组织如岳王会,他们在思考、在组织发动革命的时候很少经过深思熟虑,要么持着乐观主义认为只要占领了一城一地,革命之火就能就此燎原,要么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试图以革命来鼓舞士气、让更多人加入到革命之中、唤醒沉睡的民众。
但是对于志向远不止单纯推翻满清的刘继业而言,他就必须考虑更多的事情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