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抢手的工作(1/2)
接下来还能怎么做,赵书仁都这么说了,而且一直拿着最开始思悦文化时期的薪酬,却干着那种除了商务印书馆之类的巨头外,国内一线出版社总编的工作量,而且老人一直都是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所以即便是杨一身为阳一文化的创始人和**oss,有些事情上也还是要多多听从这位老先生的意见。
而且即便是赵书仁不说出来,杨一自己心中也是比较清楚的,如果自己要做的是文化产业,那么重心放在怎么样盈利和发展上,也就行了。可如果自己想要做的是文化事业,那么阳一文化留给大众,留给高层管理部门的印象,就不能是“在商言商”的那种形象,而必须清楚明白地展现出自己的企业情怀,对于文化领域的关注,而非只为了捞钱存在。
至于怎么样营造出这种形象,第一自然是自我宣传,对外展现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而且也有能力的文化企业面貌。第二点嘛,那就必须要主动向“组织”靠拢了,阳一文化和它的两个创始人都不是组织里的人,但却可以表现出愿意接受组织,亲近组织的意向。这样做并不会给人予反感,反而会让那些体制内主管部门的领导们,觉得阳一文化还有罗戈杨一,是可以被信任和委以重任。
很典型的华夏特色,在自己内心里面,杨一是不太认可这种行为模式的,但就想重生者所无法做到的很多事情一样,想要脱离了“官本位”的影响而成事,那几乎就是痴心妄想的东西,为了是想最终的理想,杨一认为有些东西自己还是可以和光同尘的,只要不触及到自己的底线就好。
接下来又和赵书仁谈了一下对于改革编辑部的想法,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全力支持后,他这才和老人聊了一会儿纯粹的文学圈轶事,然后看着后者心满意足地离开。
几乎没有太过空闲的闲暇时光。男生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帝国的崩塌》的写作,以及《暮光之城》的翻译工作中。前者是他重生以后,为数不多地有着深刻印象的图书之一。算上《坚韧的石头》和这一本书,以及另外一本普利策的获奖作品《马奇》,这三本书是纯文学类型中印象颇深的,而剩下一些则是商业程度更深一些的畅销小说,包括《鬼吹灯》。《亮剑》,《暮光之城》等等七八部小说,几乎都属于商业化书籍。所以杨一能够确凿无误“复制”出来的图书,也不过就是两三个巴掌的数量,不超过十五本。至于其他一些书籍,都只是记得一个大概。做不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度还原。
但现在他拿出来的两本,正好就是记忆中格外深刻的两本,因此不管是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和思维,把《帝国的崩塌》重新誊写一边,还是以自己对英语的熟练为资本来翻译《暮光之城》,对于男生来说都是一个紧凑而不紧张的工作,节奏一直算得上是高速。不过却并不是十分耗费脑力——嗯,可能把前者那种,充满了明显花旗国味道的作品,改编成带有华夏,稍微有些耗费精神。但因为有了改编《坚韧的石头》的经验,是以这一次的工作相比于第一次做这种事情来说,可算得上是轻松熟稔了不少。
至于翻译《暮光之城》的问题,在和震大外语学院那边联系过以后。因为杨一开出的是按照目前国内行情来看,绝对顶尖的薪酬,外加还许诺了会在最终出版图书上面,也写上译者的大名,是以消息一经传出以后,都没有到达本科生院那边,就被得知消息的那些个在读研究生。甚至是一些年轻的助教给拦截了下来,纷纷虎视眈眈起了这一个报酬优渥的工作任务。
最开始,是外语学院的团书记和阳一文化总裁办接洽,得知了这个消息。在听闻到具体报酬之后,那位不到四十岁的女团支书就多了个心眼儿,并没有叫来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向下安排任务,而是直接把事情通知了一向跟自己很紧的一个学院助教,可在通知的过程中不知道怎么让另外一个副院长也听到了风声,而这一位正好是个爱书之人,对于出版业和国内图书市场的行情多少也清楚一些,所以也就通知了自己手下的几个研究生。对于他这种已经混上了学霸位置的重点高校学院领导来讲,阳一文化那边开出来的薪酬虽然优渥,但却还不至于能够打动他们,真正让这位副院长动心的,是那个在作品上面署清楚译者名字的条件。
他知道阳一文化的那个小年轻,这两年多来在写作上面的成就有多么的恐怖——所有的商业化作品,几乎都成为了年度销量前十之内的畅销书看,而唯一一部纯文学性作品,又一举斩获了不列颠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如果不重视这样的天才作家的作品,那还要去关注什么?
而这一本需要翻译的《暮光之城》,虽然说从文学性艺术性方面,着实没有太多好说的地方,但架不住这位副院长也是个明眼人,听闻消息以后随便扫了一下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选用的素材,以及具体到了字句方面的写作手法后,他就马上断定,这部《暮光之城》,在写作伊始就是冲着国外市场去的。虽然国内的销量自己并不清楚,但能够肯定的是,就算这部小说因为作家身份和读者认同度的问题,无法成为超级畅销书,可绝对具备了一般畅销书的潜质。
自己有弟子能够在书籍封面上面署名,不管是对于其本人来讲,还是作为老师的自己,都能从中得到不少好处。
因此在打过了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