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三 坚壁清野(1/2)
坚壁清野的最初考量是苏咏霖进入河北之前就有的,而整体计划是苏咏霖领衔参谋司从今年三四月份就开始制定的。
考虑到金国拥有的优势骑兵和河北大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形,缺少骑兵力量的光复军想要和金军正面对决,必然难上加难,一不留神就有翻车的危险。
当初赵构的祖宗们因为打不过契丹人,为了防范他们南下,就把河北折腾的一塌糊涂,试图用一片烂地阻拦北方骑兵。
但是他们忘记了,就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也要有那个敢于守关的“一夫”,不是吗?
就他们那副德行,就算整个河北都是剑门关那种险关,他们都未必能抗住金国的猛攻。
但是这也足以证明缺少骑兵的情况下,在河北大地和拥有优势骑兵的敌人作战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对阵完颜阿邻的那种事情苏咏霖难以复制,本身也不想复制。
召集参谋司进行战术推演,苏咏霖想尽办法,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利用手中兵力在野战的情况下击败金军,不能保证胜利。
只要他手中的骑兵损耗殆尽,这仗根本没得打。
所有将领、参谋人员对此都一筹莫展。
慎重思考之后,苏咏霖决定使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坚壁清野战术,
当时他们搜集考察了整个河北各州府的人口情况,作了全面评估,对官府掌握的人口、新农村拥有人口和地主乡绅掌握的人口做了一些统计和评估,又考察了一些重点城池的防御能力。
在整个苏咏霖所掌握的河北地区,参谋司一共挑选了三十座城池作为坚壁清野的战争堡垒来用。
这些城池多是府城、州城,本身城墙比较高,护城河比较宽,城池面积也比较大,城内供水和卫生设施也较为到位,其中当然也包括河间城与清理完毕的真定城。
驱逐、剿杀了很多女真权贵和住户以后,各座城池的容纳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容纳更大数量的人群。
苏咏霖可以控制的人口是官府直辖人口与新农村人口。
从城池周边地区开始安排这一部分民众离开乡野,到城池中避难生活。
一直到这场战争结束为止,把所有军事物资生活物资都集中到城池里,不给金兵留下任何可以就地取用的军事物资。
能转移到城池里的人就转移到城池里,城池里承担不了的,则安排起来集中南下,进入山东地区,由山东地区新农村负责承担。
而处在地主豪强掌控之下的那部分人口,苏咏霖是无法强制的。
所以制定的计划当中针对这一部分人口和物资,就是让他们也联合起来,建设有较强防御力的农庄或者简易坞堡,把人口集中,不落单,不给金人从这群人当中获取物资的机会。
整体计划大概就是如此。
用三十座城池和数量不定的野外农庄、坞堡将人口物资全面集中,不给金兵随意取用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在本地获取军需物资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只要这种成本超过了后勤运输的成本,逼得金人不得不加大对自身后勤的压榨,那么这场战争实际上就可以宣布苏咏霖获胜了。
当然,若要实现这一切,首先需要苏咏霖自己付出巨大的成本,更需要极强的动员能力和民众的信任。
毕竟金兵还没有南下的迹象,而自己却要抢先执行坚壁清野政策,部下的理解和民间的理解缺一不可。
辽东的契丹人尽显颓势,一旦契丹人战败,完颜亮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发动对光复军的战争。
而完颜亮执行动员策略已经很久了,他已经聚集了很大的一支军队,想要南下的兵力基础已经具备。
双方开战是必然的,短时间内开战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争分夺秒的抢时间。
军事会议上,苏咏霖宣布他将在整个河北使用坚壁清野战术,将人口物资集中在有一定防御能力的坚城之内,安排一定数量的军队守城,使金军无法在河北得到有效的补给,且必须要分兵攻打重要城池地区。
光复军野战主力集结在大名府、东平府、济南府一线,以空间换时间,以期将金军后勤能力拖到极限,再和金军展开战略决战。
届时,他将一鼓作气覆灭金军野战主力,一鼓作气攻入燕云,目标直指金国帝都。
“金贼实力强于我,且骑兵数量众多,河北一马平川,正面硬扛并非良策,拉长金军补给线才是良策,眼下即将入冬,越是入冬,补给线越是困难,长到一定程度,补给线就会变得无比脆弱。”
苏咏霖指着地图上山东的济南府和东平府还有大名府,开口道:“这三处是绝对不能失去的,咱们的后退以济南府、东平府、大名府一线为底线,越过此线,就不是战术了,就是溃败了。”
众将自然愿意遵守命令,但是也有不少人提出光复军军力强大,或许可以一战,没有必要退让那么多。
比如苏海生就提出这样的看法。
“阿郎,金贼未必那么强,咱们未必那么弱,还没开战就准备把整个河北放弃掉,未免太长他人志气,灭咱们自己的威风。”
苏咏霖连连摇头。
“打,当然可以打,但是咱们底子薄,精兵打光了,就打光了,咱们不单单是要防守,将来还要进攻,一举攻入燕云,掀翻金廷,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惨胜如败!”
苏咏霖站起身子,高声道:“不要在乎一城一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