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先机(1/2)
张文心知道自己到上海来一是凭自己留学日本、参加过上次淞沪会战的经验来当参谋帮助长兄,尽管这只是义务参谋,另外就是照顾长兄的生活。他知道哥哥是一个拼命三郎,做起事来根本不会考虑到自己病体未愈,甚至连饮食都是将就,休息那就更不用说了。
想到长兄一连数日基本没有过合眼,张文心放下手中的红蓝铅笔,走了过来,弯下腰身,贴在长兄的耳边轻声问道:“哥,没事吧!要不到床上去躺一躺?”
“没事,靠一靠就好。”声音只有张治中自己一个人能够听到,他知道是自己的胞弟,并没有睁开眼睛,沙哑着声音小声回答。
“哥,第九集团军各部都在按计划展开作战,你还是躺在床上休息一下,有新的情况第一时间向你报告。”
“没事,稍微靠一靠就行了。”
看到兄长的坚持,张文心只好作罢。
看着长兄日益消瘦的脸颊,张文心一脸担忧,不知道这样下去,长兄能否吃得消。
张治中何尝不想到床上好好休息一下,但是,这时值国家存亡之际,蒋委员长对自已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加之战事如此复杂,进展未达预期计划,日寇还未被赶下海去,又怎能安然入睡。
张治中想着肩上的重任,想着民众的期望,感到有些不堪重负,缓缓地深深地吐了一气,感觉一下子轻松了不少,思量着上海战事的前前后后,以期得到快速突破目前进攻战斗瓶颈的途径。他仍然轻轻地闭着双眼思忖着上海和上海的战事:
上海,北界长江,东濒大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浙两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从军事上来看,它是民国最大的军港,最大的陆海空交通枢纽之一,又是民国基础工业的最重要的基地,军事工业对上海有着较大的依赖。上海是国都南京的门户,它不仅仅是宁沪杭战略地带的第一个环节,又是从海上进入苏浙皖地区的门户。上海,北扼扬子江入海口(长江在南京至上海入海口这段叫做扬子江),是溯江西进我内地的水路咽喉。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经九省,上海这一门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上海外围的淞沪地区,南靠杭州湾、北枕长江、西接苏南、东临大海,黄浦、吴淞两江流经其间,汇合入注长江。甲午以来,上海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日本想占领上海、控制长江,进而可以进犯华东、首都南京,这步棋下得太狠毒了!日军一旦攻占上海,又可以凭此向南进犯。
从政治上来看,上海是首都南京的屏障,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核心地区,是民国各派政治力量汇集之地,是社会力量汇集之地,把日军赶下海、守住上海是民众所望。同时,上海汇集着世界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利益,上海的得失,牵动着列强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当然也是我们争取外援的重要窗口与通道。
从经济上来说,上海是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工业基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也是南京政府最重要的财政和税收的来源地。打仗是烧钱的事,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这仗怎么打下去。
想到这些,张治中心情沉重起来,深感肩上责任之重。他闭目冥思,梳理着淞沪战事前后的一切,期望找到突破口。
民国二十六年初,张治中将军赴青岛治病,“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他拒绝了医生的劝告,径直返回南京,接受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任命,担任京沪警备司令,司令部仍在苏州。他预定的作战方案是以战术上“先发制人”为指导方针,与参谋本部拟制的国防作战计划基本相同。他决心在发生战争时“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争取“一举破敌”。为贯彻其指导方针、确保战场主动权,张治中于7月30日密电国民政府,要求自行掌握发动进攻的时机、掌握临机决断的授权:“我在北方作战,固不宜破坏上海,自损资源。然若敌方有左列(即“下列”,电文纵行抄写,从右向左书写)征候之一,如:一、敌决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轮输送时;二、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三、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四、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时,即可断定敌必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还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必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弱,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曾迭电具申意见,未蒙核示。兹预拟本军行动标准,谨电呈核,是否有当,敬祈示遵。”国民政府认为先发制人原则与国防作战计划有关华东方面作战的方针相同,完全正确;但上海作战对中日战争全局关系巨大,发动的时机不能由战场指挥官掌握,所以回电说:“卅电悉,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这封回电无疑制约了淞沪战区临机决断的权力,限制了应有战前准备,甚至是丧失了作战的先机。
想到作战的先机,张治中将军突然想到了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参谋刘劲持和他的一次对话。第一次见面是在苏州留园,这个参谋随着他的司令杨虎前来请示任务。
第二天早晨,这个刘劲持赶早又到真如镇第九集团军司令部指挥部,竟然见缝插针地建议:“今天是八月十二日,过去是一二八沪战,我们挨了打,吃了亏,今天要狠狠地回敬它一下。扫荡计划规定夜间袭击,今晚就可全力进攻,旗开得胜,首建奇功。”
张治中双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