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特殊的任命(1/2)
乾清宫御书房内,朱棣正大发雷霆,他恨恨地将一封急报掷在案上,说道:“朕治理国家以来,夙兴夜寐,食不甘味,石州之人可恶可恨,居然聚众谋反,罪无可恕。”
侍在一旁的中官太监郑和细声细气地道:“皇上勿怒,圣上教化,民众聚集,是否真是谋反,还有待查实,须召集大学生商量商量。”
郑和,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早年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曾先后多次下西洋,跨越了半个地球,深得朱棣器重。
他的话引起了朱棣的重视,急忙召杨士奇,夏元吉,蹇义,金幼孜进宫商议。
金幼孜率先赶到,得了情报,道:“皇上勿怒,石州区区一州之地,百姓手无利器,无非铁锹镰刀,就算起事,就如一条泥鳅入了大海,能扑腾起什么风浪?我大明官军,兵强马壮,训练有素。不出一月,叛乱必平。”
朱棣听了他的说辞微感不悦,他担心的不是百姓聚集叛乱能不能平定的问题,而是百姓聚集,为什么要谋反。
这时,杨士奇到了,他奏道:“陛下,如今天下安定,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石州民众受教化多年,突然叛乱,恐事有蹊跷,臣以为,不如一面从山陕调兵,以防不测,另外,派遣大臣,到达石州,查明实情,宣抚百姓,宣扬陛下教化民众。”
朱棣闻言,认同的点头,到底是内阁首辅,考虑全面。
稍候庖桓錾如洪钟的苍老声音道:“臣夏元吉,奉诏晋见!”
朱棣闻言急宣。这夏元吉,与蹇义齐名,五十多岁,须发白了大半,不过精神矍烁,颇有武人风范。
夏元吉得知了原委,道:“臣也同意杨学士,臣以为,这个大臣,必须明辨是非,厚重正直,方能起到效果,非蹇尚书莫属。”
正说着,蹇义到了。蹇义恭身道:“臣愿意替陛下解忧。”
朱棣却沉声道:“不到半年,就是会试,胡学士刚去,现在离不开你,你们替朕另外推荐一个人吧。”
蹇义道:“监察御史邝埜,可以担当此任。”
邝埜,朱棣不由想起了他以前的事。永乐九年,朱棣身在顺天府,有人上奏说南京金融制度被一些豪民破坏,他派邝埜前往查访。大家认为将要大兴牢狱捕获人犯,而邝埜只是抓获几个豪民就回来了。上奏道:“南京百姓听到陛下的命令非常震惊害怕,金融制度畅通了。”朱棣也不想扩大化,不再追究,南京金融制度被破坏一事得到了整治。
后来,倭寇进犯辽东,有一百多个戍守海防的人失职,按照法律都应该被处死。朱棣命令邝埜追究查办,邝埜向朱棣陈说可以同情之处,朱棣为此宽恕了这些人。
永乐十四年,朱棣营造北京,服劳役的有数万人,朱棣命邝埜监查管理,工程浩大,常有人不堪重负,病了不能工作,按律杖责和处死,邝埜同情他们,坚决不治罪,那些生病之人大多保住了性命。
朱棣点头道:“邝埜深有仁德之心,可以。”不过却不再说话,而是让杨士奇他们出去商量。
几个大学士商量了半天,封邝埜为陕西按查副使,派东卫千户吴成驻军陕西布政使司西部,觉得可以了,去见朱棣,朱棣不置可否,愁眉不展。
最后还是杨士奇看出了问题,他道:“告发谋反的石州府尹,牵扯不小,陛下恐担心官官相护,邝御史一个人无法查清真相,须得一人不是官员随同。”
金幼孜诧异:“不是官员,如何使得?”
蹇义笑道:“当年洪武大案,太祖爷给了百姓可以告发贪官的权利,只要手持大诰,任何人不得阻拦。皇明祖训也告诫,需要重视民意,石州案件,非同小可,确实需要有人从中调和,不偏不倚,杨学士所虑有道理。”
帝王心就是这样,他想怎么样,就是不告诉你,所以伴君如伴虎,猜中了就好,猜不中,免不得一顿斥责。斥责还是轻的,罚俸丢官也有可能。
他们把增加一个非官员身份随行的意见给了朱棣,朱棣果然欣然同意,就是这个非官员的人选,杨士奇推荐福建李骐,他是江南才子,有很高名望,先去历练一下,来年中进士也好重用。
朱棣又沉着脸,显然这个人选他不满意。
他们又推荐了几个人,南京有名望的乡绅,锦衣卫,甚至连刚直的于谦都推荐了,朱棣还是不同意,斥道:“连个人都推荐不出吗,回去好好想,朕明天要答复。”
这可急坏了几个大学士,商量来商量去,就是找不到比他们更有资格去陕西的人。
蹇义回到家里,也是茶饭不思,一个人关在书房,把适合的人一一在脑中过滤,还是想不出比李骐与于谦更适合的人。
蹇怡璇来见父亲,问清楚情况,忽然笑了。
“为父都要焦头烂额了,你还笑。”蹇义恼了。
“我笑父亲聪明一世,怎么就忘了一件大事呢?”
忘了什么?蹇义茫然不知所以然。
“半个月前,陛下在金陵诗会,称赞了谁。”
蹇义苦笑道:“你说这个,我怎么会忘,可是,你不知道,那个陈远在秋围中的成绩。”
蹇怡璇奇道:“怎么了?”
蹇义面色古怪:“要是文章差一点也就罢了,他啊,三场考试,交了三场白卷。”
蹇怡璇呆了,耳边仿佛听到了乌鸦的叫声。是真的他说的才学平平?还是不屑于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