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国策(1/2)
第797章国策
虞幼窈又放心了许多:“士绅们雄踞北境,根深蒂固,又盘根错节,宛如绞杀榕,吸取北境的养份,供给自己,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触犯了武穆王的威严,是他们咎由自取,只是你手握屠刀,无论如何也不要忘记,最初挥刀的初心。”
士绅背后代表了庞大利益,会迷人心智。
见识过梁王的丧心病狂,见到过噩梦里谢府的惨剧,她对“权欲”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怀了敬畏。
殷怀玺拉着虞幼窈的手:“你一心向善,我一心向你,千般万计,也只想护你一世周全,予你一世荣宁。”
虞幼窈笑弯了眉:“我明儿寻了外祖父,仔细与他再合计合计。”
当初周厉王手握重兵,却受制于当地士绅,连狄人铁骑都毫不畏惧,最后却惨死在士绅阴谋算计之下。
并非士绅们厉害到无人撼动。
也并非周厉王懦弱,不知反抗。
而是!
周厉王是藩王!
作为皇子时,周厉王纨绔荒唐,并未在朝中经营人脉,岳父是寒门出仕,辞官后不久,就去世了。
他在朝中无人,“藩王”二字,束缚了他的手脚,加之他在北境根基太浅,商帮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利益圈子,牵一而发动全身,难免陷入了孤掌难鸣的境地。
殷怀玺顾忌藩王身份,不能轻易对士绅下手。
但是虞幼窈却没有这方面的顾忌。
到了第二日,虞幼窈寻了谢老爷子,说明了来意。
谢老太爷闻言之后,轻叹一声:“大周朝初立,高祖皇帝曾言,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守,随后在襄平,下设了辽东都司军镇,几十万大军驻守,首先要保证军需,但当时的辽东一带人烟稀少,高祖皇帝将一批因战乱流离失所的流民,迁往东北三省,并且鼓励耕种,甚至还将宁夏、山西、陕西这三处比较繁华的西北地区,分到了幽州北境,大力发展商业,达成了强边御外的目的。”
虞幼窈目光微动,就道:“商人们靠国策大肆发财,士绅们靠商人大肆敛财,因为符合高祖皇帝强边御外的国策,士绅们仿佛拿了金牌令箭,又掌控了当地资源,自然就无所畏惧,有恃无恐了。”
谢老爷子意味深长道:“收容流民,发展人口,提高北境生产力,也符合高祖皇帝颁发的一系列强边御外的国策。”
既是国策,又岂是士绅能阻拦的?
果然!姜还是老得辣啊:“我回头给虞氏族里去一封信,北境士绅势力庞大,推行国策这一事,还需要朝廷的支持。”
谢老爷子但笑不语。
虞幼窈眨了眨眼儿,一脸崇拜地看着外祖父:“外祖父,是不是大周朝自建朝以来颁发的每一条国策,您都熟烂于心?”
谢老爷子颔首:“我们都是大周朝治下之民,所行之事,所赚之银,都要符合朝廷、百姓、大势的利益,了解国策国情国势,能避免许多麻烦,也能抓住更多赚钱的机会。”
虞幼窈若有所思地点头:“北境的商人,就是抓住了强边御外的国策,这才发展起来的。”
谢老爷子点头,语气却很严厉:“但是,小窈儿你要切记,务农十倍利,经商却有百倍利,但商人也是人,长了嘴,需要吃饭,饭从何处来?自是耕种而来,如稻麦这样的主食,一年只两季,产量也低,经商赚的是低买高卖,低买的是百姓的血汗,高卖的也是老百姓的血汗,盘剥百姓不是明智之举,百姓种不出粮,天下就要大乱,届时商贾首当其冲,当今这局面,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周朝还没有彻底乱起来,野心勃勃的梁王,第一件事先谋算了谢府钱财。
殷怀玺也没能抵抗士绅豪富的诱惑,在缺钱缺粮的时候,第一件事就要想方设法对付士绅。
噩梦里,四皇子根基浅薄,宋明昭为了扶持四皇子,第一件事也是对谢府下手。
谢府庞大的人脉渠道,在太平年间是保护伞。
在乱世之中,其实连自保的能力也没有。
不光谢府,天底下所有商人也都如此。
谢老爷子放缓的声音:“你既踏足经商,就要记得谢府祖训,不赚不义之财,天下之财,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十分财,七牛造福一方,剩下三分留归己身。”
虞幼窈郑重道:“外祖父,我既承了谢府教导,自然要牢记谢府祖训。”
谢老爷子满意地点头,就转了话题:“武穆王驻军在辽东一带,横跨了辽、吉、黑三地,是军镇,在武穆王的眼皮地下,所以北境商帮的主要势力,是在山陕宁三地,周厉王一案之后,皇上清理了一批盘踞北境的士绅,北境商帮对东北三省的控制,也没有那么强了,这是北境商帮的薄弱地。”
“北境的丝布产业,有大半都是出自东北三省,你从连城蚕业入手,是个很好的选择,东北三省距离山陕宁较远,有武穆王和官府控制消息,等消息传到山陕宁,连城这边的局势,已经由不得他们。”
虞幼窈点头:“我已经见过李大人了,他答应会全力支持。”
传递消息有三种途径。
一是经过驿站,但驿站是要经过官府的手,必要的时候,官府是可以检阅往来信件。
二是自己派人传达,但是东北三省是军镇,各地都设有关卡,查检十分严格,武穆王可以在关卡上卡一卡。
三是飞鸽传信,但是辽东一带防御严密,飞鸽传信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