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书坊前(1/2)
牛文乐今年四十岁,是临安成外牛家村的一名书生,这年头读书人不受重视,能考上科举的万中出仕的念想,现在在村中做一个私塾先生,聊以糊口。好在村民对于识文断字的人多少还有些尊敬,所以平时保正摊派税粮时也不会太过盘剥他。
家里有几亩薄田,在书塾中教书挣份束修,加上能写会算,三不五时还能帮助村里大户做些采买抄写的工作,所以平常牛文乐的日子也还过得去。
这天一早,牛文乐就跟着村里的牛老爷还有保正出门,去往钱塘县衙更换新的地契。
这两年天气不好,江南虽然还能活人,但小灾也是不断。
今年夏天一场洪灾后,牛家村许多田地都减产了,秋天打下来的粮食比往年少了一半。
到了隆冬时节,农户家的存粮渐渐吃完,便难免要挨饿,佃户只能逃荒或饿死,而有几亩田地的人家便只得典卖田产换一点糊口的粮食。
因为牛老爷每次去改田契都会请他同去,牛文乐心中一算,也是惊讶,今年过后牛家村怕不是一多半的田产都要进了牛老爷的名下。
在钱塘县衙门口,办完过户的牛老爷一脸轻松,拿出一个纸包,和牛文乐道:
“文先生今天辛苦了,这点意思,路上喝酒暖暖身子。”
牛文乐躬身双手接过,连连道谢。
牛老爷送完银子,便和保正一同拜别牛文乐,好不容易进城一趟,他自然要和保正同去潇洒一番。而牛文乐惯常是去不起的。
牛文乐独自走在临安街头,偷偷摸着牛老爷给的谢礼,从宽窄厚薄上至少也是五两宝钞。
牛文乐心中想:大概明年,牛老爷庄子的围墙又要加高几米,为牛老爷种地的庄客又要增加许多了吧?
牛老爷和保正笑得开心,牛文乐却有些害怕,他是读过书的,每每帮牛老爷过户了新的田土,他就难免想起以前在书上读过的“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描写。
这可是国家变动的征兆啊!
可想到这里,牛文乐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而今这大申朝,难道不比书上那汉末、唐末么?
据说今年黄河又是大灾,死了不知多少人,脱脱丞相想要修河堤,百姓却已被徭役压的苦不堪言,还传出了什么“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诗句。
而今见得四下盗匪也渐渐多了,那泰州的张士诚,庆元的方国珍,满天下的白莲教,又哪个是好相与的。
前几天打着方国珍征粮招牌的信甚至送到了临安城外的牛家村来了,虽然最后好汉们也没真来索粮,但也把牛老爷吓得魂不附体,几天睡不着觉。
哎,牛文乐心想,也不知这大申朝廷能撑的多久,自己这碗安乐茶饭还能提心吊胆的吃上几日哦?
牛文乐心中惴惴,走了一阵,不绝已来到一处闹市。
抬头,眼前已看见一家书铺。
唉,好在还有几本书可以看。牛文乐心想。
读闲书已是而今日子里他仅剩不多的消遣了。
他放下愁情走入书店。
今天书店的人似乎比往常忙碌许多,很多人挤在门前抢书,伙计前后奔跑不断上货,掌柜的也走出了柜台,站在书架前指点着什么。
牛文乐知道这是元贞社社刊发行之日常见的景象。他也走上前去,想买一本元贞社刊。
牛文乐喜欢看戏本,而元贞社刊每期都会有些不错的戏本,而且售价只要两钱一份也算便宜。
有时牛文乐也会买大都来的玉京社刊或者两湖来的集贤社刊来看,至于本地的小结社,比如春鸣社等的社刊,虽然无聊时也值得一看,但一来戏常不好,二来因为销量不好刻板成本高,只能降低印刷质量,看起来观感也不佳,所以牛文乐很少会买。
他走进店里,想要问伙计要一份新出的元贞社看,但还没站定,就被后面人推着向前走。
耳边只听得不断有人问:“有元贞社么?”
又有人说:“我要一本元贞社!”
“给我拿一本。”
“我要三本!”
牛文乐被挤到人前,还没说话,就见掌柜擦着汗出来道:“诸位客人,诸位客人!本店当月的元贞社社刊售完了,劳你们耐心等待,我马上差人去调!”
店外许多拥挤的顾客瞬间发出一声失望的悲呼。
牛文乐也是心道倒霉,怎么刚刚轮到他就没有了。
许多客人直接骂起来,掌柜的只能道:“我们的货马上调来。”他没有办法,突然拿起一本小书道“元贞社刊虽一时没有,今日却是出了新的春鸣社刊,如此厚只卖一本四钱宝钞,也是很好看的。”
众人只道:“谁看春鸣社的戏本?我们要看元贞社。”
牛文乐也是满心失望,他已经决定在临安城关城门前回牛家村却是没时间再等,所以只得先走了。
想了想,牛文乐看了一眼那厚厚的春鸣社特刊,虽然对质量不抱希望,但这书如此厚只卖四钱宝钞十分便宜。想着写得再差,拿回去聊做解闷也好,于是便拿起一本小书。
牛文乐见书籍正面印着《牡丹亭》三个大字,还有一行小字“春鸣社特刊”,下面写着作者名:白鹏飞。
牛文乐想了一番,却是不认得。
随手一翻,内容字体清晰,印刷的十分不错,而且书本只有手掌大,精致美观倒是让他意外。
牛文乐想着这书虽然小,但厚度很厚,算算少说也有四五万字,若来说,四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