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雷雨夜话(3/3)
这里面没有监管的缰绳,结果会是极其糟糕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最早,网络媒体发布新闻是需要许可证的,记者上岗需要有“记者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基调”。
但自从有“公众账号”自媒体这个东西以来,自媒体不受“网络新闻媒体”的约束,但却能制造“新闻媒体”的内容。
有流量才能变现,才能赚钱。
于是,大量的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开始炮制带有“震惊性”、“惊悚性”、“传播性”的文章。
这些文章大多是断章取与,甚至不乏不实信息。
中老年朋友是最为集中的受害者,父母有没有给你发过那种标题带有:
“突发,可怕真相!”
“大丑闻,惊呆了!”
“据说越早看越好!赶紧打开看看!”
“强烈建议收藏,否则就……”
“一声叹息……”
这类的文章,另外还有一些“群聊集合”转发。
黄膻腥,负面丑闻,恐吓性医疗健康知识,是这类文章的主要“卖点”。
用户也会因为猎奇心理,不明真相等原因,被这些文章吸引,带来大量的流量。
对于平台来说,流量至关重要,所以他们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在公众账号的内部评级上,流量作为评级的关键指标,进一步助长这种内容的成长。
资本在金钱的驱动下,会“良心发现”做正确引导么?想多了。
如果,这些内容没有监管。
未来这种内容的占比会越来越高,而且其内容会越来越离谱。
另外,还有个人**。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会被数据化,在线化。
拥有这些数据的企业,都会对着资本讲大数据的故事。
有没有接到过各种推销电话,让你买东西就算了,还有安利你借钱的,甚至有诈骗的。
他们确切的知道你的经济状况,甚至知道你在什么平台买了什么东西。
有没有想过,数据哪里来的?
如果没有监管,阻止企业为了谋求利益滥用个人数据,这根本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事情。
而科技的发展能让数据更丰富,筛选更精确,甚至能让人按照它的“安排”行事。
有没有体验过抖音刷着停不下来,按照各种“个性化”推荐买一些本来没想采购的东西,有没有发现自己阅读的文章口味一致性越来越高,有没有发现审美和消费好像被什么影响了?
科技和资本两架马车,正在影响人类的消费观、喜好甚至是价值观。
而这两架马车又很难拆开,没有钱很难发展技术,技术不放在市场上大规模应用很难验证和提高。
人类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是“为爱发电”么?
这种情况当然也有,但更多的是利益驱动!
资本从来不在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它只关注,你有没有成为“它想要的样子”。
监管,算是人文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还仅仅是直接面向用户的“控制”。
当这些技术和资本用在了机器上呢?那就不仅仅是人文的影响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