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圣人之治(1/2)
第二天,陆鸣开始做《杂文》的试卷。
杂文要自己选择题目,自己取题材,可以写的东西又多又广,正是因为没有题目才显得最难。
所以,考生要想在《杂文》科获得好成绩,就要写出非常有意义的文章,要有含义,要有它的中心思想,要表达自己心中丰富的情感。
通常情况下,考生都会写自己过去的事情,以自己的经历来做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展现自己心中的抱负,那么其中所表达的就是自己的情感。
陆鸣并没有着急动笔,而是在酝酿自己的思路,所谓成竹在胸,下笔有神,只要心中有了文章,就能够一气呵成。
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过去,陆鸣一直在不断地酝酿,很是悠哉。
下午,陆鸣在心中酝酿完毕,开始动笔,题目为——圣人之治。
题目语气极为庞大,整个文院的才气都微微一沉,天空突然炸响一道惊雷,吓得许多考生的毛笔都掉在了地上。
随后,陆鸣开始书写内容,讲述得是青莲境中自己获得了半圣之宝后,所经历的事情。
因为这件半圣之宝,差点引来了列国的争夺战,列国读书人无不对其贪婪。
特别是武国的温家读书人,庆国的殷家读书人,他们为了争夺半圣之宝,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在文章之中,陆鸣将温家和殷家的行径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可谓是入木三分,令人发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所写的《老子五千言》中的经典内容,陆鸣将其中文章摘录过来,作为了自己文章的思想之一。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这是《老子五千言》中的意思,但是在陆鸣的文章之中,也是有着相同的道理。
如果列国读书人不去追求文名,就不会为了文名而勾心斗角。
不去追求宝物,列国读书人也就不会为了宝物而大打出手,引来各种矛盾。
不炫耀自己,不让别人心生贪念,读书人就不会被蒙蔽心智。
写到这里的时候,陆鸣听到了很多惊讶的呼声响彻在耳边,然而这里是考场,没有人敢这么大声喧哗,所以那些声音并不是附近的考生发出,而是俯察科举考试中的列国众圣的圣念。
他们先被陆鸣的标题“圣人之治”所吸引而来,毕竟放眼列国考场,还从来不见有人敢把标题起得这么狂。
陆鸣知道众圣意念一直在俯察着每一个考生,此时又听到众圣的圣念都不约而同的惊呼出声,难免有些紧张起来。
深深呼吸了一口气,陆鸣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要排除自己的杂念,专心致志地写文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同样也是《老子五千言》中的经典,陆鸣引经据典,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它的中心思想。
所谓圣人之治,就是是排空百姓争强好胜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yù_wàng。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写到这里,纸业上一阵金光灿烂,生出朵朵金莲,乃是极为罕见的妙笔生花。
“引经据典,天纵之才!”,众圣的圣念纷纷惊呼起来。
“我看他一开始写‘圣人之治’的时候,还以为他竟然已经狂傲至此,不负他布衣狂生之名,没想到竟然是有如此文才,佩服,佩服!”
“好一个‘圣人之治’,虽说这是道家学派的思想,却颇有治国之道的哲理。”
“道家学派崇尚‘无为而治’,陆鸣什么时候把治国之道悟得这么透彻了?”
实际上并不是陆鸣悟出了治国之道,纯属就是经典之中这么写,他就照着摘录过来而已。
而且,陆鸣也并没有参悟“无为”的精髓,只是觉得这一段和儒家的思想有共通之处罢了。
“诸位不要说话了,也不怕吵到人家,都安静些!陆鸣的文章还没有写完呢!”
众圣的圣念议论生怕陆鸣听不到似的,可是到了最后,大家都安静下来。
毕竟现在是科举时间,如果不小心影响到陆鸣的思路,使得后面的内容欠缺火候,那么前面和后面就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差距。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无疑是浪费了一篇好开头。
陆鸣继续写着文章,时而停笔思考酝酿字句,时而悠哉地给自己泡一杯茶水。
文章在胸,琢磨字句可以让文章更加精彩。
…………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夜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在这里,陆鸣引用了儒家思想,和前文相应,起到一个转折之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