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榆林(1/2)
关于集宁这大半年来的变化,鄂尔多斯部早已有所耳闻,不过由于距离较远,想蹭到什么好处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心里羡慕。现在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没有人愿意拒绝,更重要的是,听说陈坚可不像林丹汗那样吃相难看,极尽收刮之能事,也就是说,加盟之后除了可能会抽调部分勇士听候陈坚差遣之外,部落本身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而相比于加盟之后的好处,这种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勇士不就是用来打仗的么?
很轻松地就收服了鄂尔多斯部,对于鄂尔多斯部的定位,陈坚也想好了,除了畜牧业以外,能源产业比如煤炭应该是主力,另外据说这地方还有硫磺矿以及盐矿,这些也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为此,陈坚与鄂尔多斯部的首领勾画了一番未来的前景,让他对于加盟这件事更加死心塌地。
安抚好鄂尔多斯部之后,陈坚带着锦衣卫以及十数名骑兵继续南下。据锦衣卫介绍,目前陕北地区最大的官是延绥巡抚,驻地在榆林,现任巡抚据说就是那位差一点就消灭了农民军的牛人陈奇瑜,陈坚此去就是准备找这位牛人聊聊。
这一带的旱情确实挺严重的,一路上陈坚几乎没有看到过半点绿色,人马过处,黄土满天飞,空气中也没有一丝水汽的味道,干燥得让人发慌。
虽然陈坚等人都是全副武装的样子,但有锦衣卫在,边墙的守卫哪敢有丝毫的阻拦,乖乖地放了陈坚等人入关。
边墙内的情形也差不多,除了极少数有水源的地方有点庄稼之外,其他地方全是光秃秃的,没有任何种过庄稼的痕迹,很多小河基本都处于断流或即将断流的状态。一路上人烟也相当稀少,很多村庄都处于废弃的状态,眼见土地养活不了人,或许都另谋生路去了吧?
到了榆林城,陈坚看到城外聚集了至少上万难民,城门口不远还搭着棚子,还摆了几口大锅,想必是施粥的所在吧?这种场景陈坚在中看到过不少,每当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灾民们都会自发地向各个城市聚集,因为城里都有朝廷的衙门,一般也有库存的粮食,百姓没有吃的,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朝廷了。
嘿嘿,这么多难民不就是自己需要的么?多么难得的有经验的劳动力啊!看来一定要说服巡抚大人让自己将这些难民带走。
锦衣卫的牌子就是好使,通过锦衣卫,陈坚进城之后很快就见到了陈奇瑜。陈奇瑜貌不惊人,但不到四十岁能做到延绥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想必应该是有一定过人之处的。
“阁下如何称呼?”陈奇瑜应付式地道,明朝的官员对于锦衣卫都没有什么好感,陈奇瑜也不例外,既然陈坚是锦衣卫引荐的人,陈奇瑜对陈坚自然不会很热情。
“在下陈坚,忝为蒙古草原人民革命军司令,陈抚台可以称呼在下为陈司令。”陈坚完全不介意陈奇瑜的脸色,简单地自我介绍道。
“哦?阁下就是陈坚?就是前些日子大败建虏,取了多尔衮和多铎首级的陈坚?”陈奇瑜作为延绥巡抚这样的高官,这样的大事怎能不知?何况多尔衮兄弟的首级前几天才刚传过榆林,那次战斗的一些细节陈奇瑜也已经了解过了。不过陈奇瑜不解的是,陈坚无缘无故跑来榆林找自己干什么?
“没错,正是在下。”
“不知陈司令前来榆林有何贵干呢?”知道了陈坚的身份,当然也知道陈坚与朱由检和周延儒的关系,陈奇瑜收起了此前的冷脸,称呼上也变得正式了一些。
“呵呵,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在下日前在归化城到九原一带弄了点地,陈抚台也知道那些蒙古人长期不事生产,而且其本身人口也少,根本种不了那么多的地,而在下想到如今这陕北一带旱情比较严重,庄稼绝收,无法种地过活的百姓比较多,因此想来这边招一些农户过去帮忙种地,就这么简单。”
“让榆林的百姓去九原种地?九原那不是蒙古鞑子的地盘么?让我汉人百姓去做奴隶?”
“什么鞑子不鞑子的,陈抚台不要说得那么难听,如今那些蒙古人都由在下领导着,难不成在下在陈抚台眼中也是鞑子?在下可是地地道道的汉人,能让自己的同胞去做奴隶?”
“即便如此,可让治下的百姓背井离乡,本抚又如何忍心?再说这旱情不过是一时的事,等到旱情缓解,百姓们不就有地可种,可以种地过活了么?”
“呵呵,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瞒抚台大人,在下对于天象也有所研究,以在下观之,这一带的旱情恐怕还会持续十数年的时间,十数年啊!那些百姓十数年都会颗粒无收,全都要靠朝廷养活,难道抚台大人指望用那点粥养活他们十数年?”
“旱情还会持续十数年?”陈奇瑜显然不太相信,如今旱情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应该早就到了极限了吧?还会持续十数年?有点违背自然法则了吧?
“抚台大人想必是不信吧?这个在下可以理解,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大多数人都是不信的,不过天象显示就是这样,而在下深得先师真传,九成九是不会看错的。所以,未雨绸缪总没有错,在下建议,抚台大人先让在下将城外的灾民先带走,这样至少暂时可以为榆林减轻一些负担,若是明年这样的旱情还在持续,那么咱们的合作就可以继续,反之,若是明年旱情能得到缓解,那么抚台大人自然可以将在下当做神棍来看,断绝与在下的合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