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指挥架构(1/2)
当然,之所以朱由检与群臣能达成共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次战役不像历史上的松锦大战那样牵涉极广,耗费极大,仅仅只是山海关到宁锦一线的兵力调度,再加上新练的三千枪炮兵而已,总体来说,无论钱或粮,耗费都不大,因此,这次战役对朝廷的运转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所以也没有人愿意因此去触朱由检的霉头。
除了统一思想之外,统一号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什么事由什么人说了算,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若是权责不清的话,要办成什么事都是很难的。
根据大明以文御武的传统,此次战役自然仍是以文官为首,目前在关外计有蓟辽总督傅宗龙(理论上应该是此人,也不清楚这时候有没有被朱由检罢掉,这里就假设其仍在任上好了),辽东巡抚方一藻等人。既然有现成的,那就用不着重新任命,将就用就是了,反正陈坚向朱由检以及周延儒说过,虽然名义上是以文官为首,但文官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用谁都差不多,只要能够尽量贯彻朝廷的意志就行。
很快,领导此次战役的核心架构就基本确定了,以傅宗龙为主,方一藻为副,相当于总司令与副总司令,主要负责兵力的调度。
此外还有朱由检派出的太监作为监军,此次派出的是高起潜,没错,就是历史上坑死卢象升的那个死太监,因为平定登莱之乱立了大功,目前正是朱由检心目中的红人,所以在此次非常重要的战役中自然是朱由检眼中的最佳人选,这个监军就相当于后世的政委。
最后就是陈坚了,因为陈坚不是大明的人,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大明的官职,但既然要掺和到这次战役中,总得有个名分吧,最终陈坚自荐了一个总顾问的名头,主要职责就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虽然陈坚只是一个顾问,但却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可是在圣旨中特别明确了的。因为朱由检和朝中大佬都知道,此次战役主要的依仗就是陈坚所训练的新军以及他们手里的新式火器,而只有陈坚才懂得该如何才能让这些新式火器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实际上陈坚才是决定此次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给予其临战的决断权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给一个外人如此大的权力听起来有点扯蛋,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反正陈坚也强调过只要这一仗打完,就会自动放弃所有相关的权力,也就是说陈坚纯粹就是平白帮大明一个忙。至于其是不是真的全心全意帮大明对付建虏,那就只能赌一把了,不过以陈坚覆灭两白旗并砍了多尔衮兄弟脑袋的表现来看,陈坚对建虏的仇视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此次对付建虏,想必其应该会比较上心的。
制定好作战计划之后,立刻有数道圣旨从京师发往山海关,宁远以及锦州,严令这些地方的所有文武官员务必根据圣旨的要求做好相应的战备,若有懈怠朝廷必将严惩不贷。
同时,三千新军也在陈坚的指导下进行着最后的战备工作,主要是加强新军的心理建设方面。因为京营极少参与真正的战争,尤其是野战更完全是零经验,现在一出去就要面对传说中异常强悍的建虏鞑子,若是不好好的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到了战场上,会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还真的是很难预料。其实陈坚自己也没有真正打过仗,那次与两白旗的交手陈坚也仅仅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不过虽然如此,陈坚也懂得战略上藐视敌人和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道理,因此,对新军的心理指导也是围绕这样的理论来进行的。
首先就是不要畏敌,建虏鞑子的个人武力确实比新军强,但那是建立在近身搏斗的前提下,咱们又不和他们玩近身搏斗,咱们玩的可是高科技,在一百步之外只要命中目标,再强悍的建虏鞑子都会变成死人或残废,那还怕他个毛?
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将建虏鞑子视为无物,若是稍有不慎让建虏鞑子潜到跟前,那就是九死一生的局面,所以,到了战场上就需要对敌人有足够的重视,战场可是你死我活的地方,唯有干掉敌人才能完全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
很多时候,恐惧的根源来自于未知,新军自然是没有见过真正的建虏鞑子的,对于建虏鞑子的印象全都来自各种传说,其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句“满万不可敌”,这样就会让自己未战就已经先畏惧三分,这肯定是非常不利于作战的。有鉴于此,陈坚将自己对建虏的了解毫无保留地告知了新军,让他们相信建虏鞑子并非像传说中那样,他们也是人,也没有三头六臂,也会被子弹轻松洞穿,只要临战不惧,正确操作自己手中的步枪,将子弹射进建虏鞑子的身体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新军们对陈坚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眼中,陈坚无论是个人武力还是在军事方面的见识,都是堪比神一般的存在,所有人对陈坚的态度都是崇拜,因此,在他们看来,相对于那些不靠谱的传说,陈坚对建虏鞑子的认识显然更加准确,而且,陈坚轻松覆灭两白旗的战绩也能充分佐证这一点。陈坚仅靠冷兵器就能覆灭两白旗,现在有了如此先进的火铳火炮,打败建虏鞑子还会有悬念么?这么一想,所有人对于未知的恐惧瞬间就减少了七八分,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也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建虏鞑子已经祸害了大明十数年,大明历经三任皇帝,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