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魏国内乱(1/2)
公元前371年——前361年魏国夺位内乱诱使诸侯讨伐。秦国颁布“招贤令”。商鞅应召赴秦。
公元前371年,魏国出兵黄河以南,一直打到楚国的鲁阳(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不仅把楚国驱离黄河,还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淮泗流域。魏国的霸业再上一个顶峰。
可就在这个时候,魏武侯突然去世。更要命的是,他生前没有立太子,死时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魏国突然处于权力真空状态。
他的俩儿子魏罃[y]和魏缓都想继承君位,随即爆发夺位大战。
弟弟魏缓势力较弱,败给哥哥魏罃。但是他不甘失败,逃往邯郸向赵国借兵。
赵成侯认为这是削弱魏国的好机会,立即率军杀向魏国。他害怕打不过魏罃,拉上好兄弟韩懿侯助他一臂之力。
赵韩联军杀入魏国,击败魏罃的军队,包围了魏国国都安邑(山西夏县)。攻克安邑指日可待,魏国的存废完全掌握在赵韩手中。
赵韩开始讨论战后如何处置魏国。赵国跟魏国有仇,赵成侯提议攻克安邑后杀掉魏罃,瓜分魏国。韩国跟魏国没仇,认为赵国太狠了。毕竟是三晋兄弟,干嘛做得那么绝?韩懿侯提议拆分魏国,把魏国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小国,让魏罃和魏缓并立为君。这样既不伤兄弟和气也解决了魏国一家独大对赵韩构成威胁的问题。
一个要瓜分,一个要拆分,两国争执不下。韩懿侯一赌气撤兵而走,让赵国自己打去。魏罃一看韩军撤走了,立即发动反击。赵军绝地反击一举打败了赵军。魏缓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魏罃在战后正式即位为君,史称魏惠王。
韩赵的军队刚刚撤走,齐国的军队又趁火打劫杀入魏国,包围了魏国的城邑观津。
观津的具体位置不详,只知道在魏赵齐三国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魏国刚结束内乱,又被韩赵重创,元气大伤,亟需时间整理伤口。魏惠王审时度势,决定暂时忍耐。他派人向齐国求和,把观津割让给齐国,换取齐国停战。
但是齐军占领观津对赵国构成威胁。赵军立即出兵袭取了齐长城,对齐国进行反制。齐军也不示弱,出兵打败了赵军,夺回了长城。
齐国连败魏赵,拾回了失去的脸面,重返强国之列。
魏国大乱之时,秦国趁机收复失土。吴起不在了,秦军不再惧怕任何人,不断向河西之地发起进攻。
当年秦献公流亡魏国时受到魏武侯的款待。据说秦献公准备回国争位时向魏武侯承诺:如果我做了秦国国君,我保证决不与你为敌。魏武侯在世时,秦国果然不向魏国发一兵一卒。楚国进攻魏国时,秦国还出兵帮助魏国。但是魏武侯一死,秦国便恢复了对魏国的攻势。秦献公说自己不与魏武侯为敌,没说不与魏国为敌。等魏武侯一死,这个承诺就等于过期作废了。
秦军向河西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秦军和魏军最大一场战役是石门(山西运城)战役。在石门之战中,秦军斩首魏军六万,震动中原。
要知道石门在黄河以东、魏国的腹地。石门失陷说明魏武侯当年引以为傲的河西防线已经被秦军突破。河西之地在失去吴起之后仅靠山河之险已经挡不住秦军。
石门一战宣告秦国蛰伏20年后重新崛起。
魏惠王在石门之战后匆忙下令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境内)。原来的都城安邑靠近秦国,魏惠王觉得太不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战,魏国恢复了一些元气,出兵讨伐赵韩以报安邑被围之仇。
公元前362年,魏国在浍水(山西浍河)击败赵韩联军,杀入赵国,连取数城,逼近邯郸。
秦军趁机在河西发动攻势。魏惠王只得放过赵韩,派公叔痤率领国内精兵增援河西。
公叔痤就是当年嫉贤妒能赶走吴起那个人。他赶走了吴起无异于自毁长城。
秦献公亲率大军迎战公叔痤。秦魏在少梁展开决战。
这场决战打得异常惨烈。秦军主力压迫魏军中军后退,但两翼不给力遭到魏军左右两军的夹击后陷入包围。秦军陷入苦战。秦献公不得已把担任后备军的骑兵部队全部派出。骑兵部队利用速度优势迂回到魏军的后方,突袭魏军的中军大帐,活擒了魏军主帅公叔痤。魏军得知主帅被擒不得不分兵去夺。秦献公趁机率军发动反攻反败为胜。
这场决战最终以秦军大获全胜而收场。不过秦军获胜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因为秦军在此战中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不仅损失了大量士卒,秦献公也在战斗中被毒箭射中身负重伤。秦军不得不撤兵回国。
秦献公回去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
秦孝公上台后停战休兵。
连年征战耗尽了秦国原本就薄弱的家底。秦军在少梁获胜后不进反退也是出于无奈。损失的士卒、兵器、马匹、装备不能及时补充,甚至粮草都接济不上,秦军无力再战。秦国国力太弱,打不动了。
魏国利用这难得的休战期,抓紧建设,发展经济。他挖了一条运河,人称鸿沟,把黄河和颖水(河南颍河)连接起来。而颖水和淮河相通,淮河通过吴王夫差挖的那条邗沟与长江相连。这样,魏惠王挖的这条鸿沟就等于打通了黄河和长江。不仅如此,黄河、颖水、淮河、长江和很多江河相通。这条鸿沟把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众多水系都串联起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