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曹魏灭蜀(1/2)
公元256年——262年 曹魏灭蜀。
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赐九锡。司马昭坚辞不受。刚出了弑君的大事件,司马昭不得不顾及舆论暂缓称帝的步伐。曹髦等于用自己的性命为曹魏多争取了几年寿命。
魏吴两国内乱不断,蜀国相对来说一直比较安静。
姜维虽然执掌蜀国大权,但常年带兵在外很少参与朝政。他只关心北伐,朝中杂事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
刘禅有百官辅佐,朝政倒也不用他操心。当然,他的智商欠费,也不知道该怎么打理朝政。他把精力放在享乐上面,“颇出游观,增广声乐”。
宦官黄皓百般逢迎他,陪他吃喝玩乐,讨得刘禅欢心。刘禅封他为中常侍,把朝政交给他打理。“宦人黄皓始专政”。蜀国开始出现宦官专权局面。
公元262年,姜维又要出兵北伐。
大将廖化在背后议论他,说:“‘兵不戢,必**’“,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用兵不知道节制,必将会引火烧身。这句话说的就是姜维这种人。智谋不如人,战斗力不如人,穷兵黩武,会把国家拖垮了。
果不其然,姜维北伐刚出祁山就被人家打了回来。
朝中对他意见越来越大。黄皓想趁机搞掉姜维,换成自己人。他建议刘禅撤掉姜维的大将军一职。
姜维听说后赶回朝廷,以黄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为由,强烈要求刘禅杀掉黄皓。
刘禅说黄皓不过是一个跑腿的太监,你跟他较什么劲?
姜维见刘禅护着黄皓也没办法。他感觉刘禅跟黄皓气味相投,对刘禅也起了戒心,从此远住边关不敢再回成都。
姜维频繁北伐劳而无功,白白消耗了蜀国国力,但同时也搅得魏国不得安生。
司马昭对姜维屡次进犯非常头疼。有人建议派个刺客杀掉姜维。司马昭不同意。堂堂大国使用那么下三滥的招数让人耻笑。有人建议干脆派兵灭掉蜀国。司马昭说这个可以考虑。事实上他已经深思熟虑过这件事。
他给大家分析,蜀国有九万军队,姜维带走五万,国内只有四万。如果我们能引开姜维并把他拖住,然后趁虚而入突袭汉中,就能把蜀国一举拿下。
大家都觉得不容易办到,只有大将钟会认为可行。于是司马昭派钟会为帅去伐蜀国。
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等领兵二十万出击蜀国。
司马昭让邓艾领三万人从狄道出发进攻姜维,将姜维缠住。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抄姜维的后路,阻止姜维逃回汉中。钟会率十几万人从斜谷道、子午谷等小路趁虚而入奇袭汉中。
姜维受到攻击,果然把注意力放在邓艾一边。钟会趁机杀入汉中。
姜维来不及回防,下令收缩防守。他相信只要蜀军守住各个关隘,魏军无机可乘只能退去。但是他漏算了蜀将的忠诚度。
汉中防御体系的关键一环是阳安关口(陕西汉中宁强县阳平关镇)。阳安关口就是阳平关南部关口。阳平关卡在关中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上。当年曹操、司马懿都在阳平关栽过跟头。
据守阳安关口的蜀将蒋舒刚被降职,心怀怨恨。他不战而降,引狼入室,让魏军轻易突破了蜀军的防线。
邓艾得知钟会得手,向姜维大营发动总攻。姜维无心恋战,撤兵而走。诸葛绪没能堵住姜维。姜维侥幸逃脱,放弃汉中防线,退守剑阁(在四川绵阳),希望依仗天险抵挡魏军。
蜀国向东吴告急。根据蜀吴军事同盟“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吴国向蜀国发去了援军。但是远水已解不了近渴。蜀国战事发展得非常快。
钟会顺利占领了汉中,但在进攻剑阁时被姜维击退。他担心久攻不下造成粮草不济,不如见好就收。拿下汉中已是大功一件,折在剑阁反为不美。
邓艾不同意撤兵。他说剑阁是难打。但我们可以抄小路绕过剑阁直捣蜀国国都。
钟会认为邓艾异想天开。除了剑阁,根本没有适合军队通行的小路。你总不能放弃所有装备只扛一杆红缨枪就去打成都吧?不过邓艾既然愿意去,钟会也不阻拦。于是邓艾率领着几千勇士进山去奇袭成都。
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邓艾行军七百里,山高谷深,陡峭险峻,既不见路也不见人烟。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有些地方,邓艾的将士们不得不“以毡自裹,推转而下”,裹着毡子滚下山来。
路途艰险,粮草告磬。就在濒临绝境之时,他们幸运地走出了蜀道。
魏军如同神兵天降!
蜀国的主力都在剑阁,内地空虚且毫无防备,仓促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守。蜀人见到魏军,以为剑阁失守蜀军被歼,精神崩溃士气大跌。
邓艾这几千人竟如入无人之境。
成都慌了手脚,急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前去阻击魏军。
诸葛瞻依仗人多挡住了邓艾。
邓艾发起进攻被诸葛瞻击退。邓艾对将士们说:咱们的生死存亡就在此一战。咱们既无后援,也无退路,只有取胜才有生机。
被激励起来的将士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
蜀军终于被击溃了。
诸葛瞻父子没脸回去,冲入阵中血战至死。
邓艾挥军直杀成都。
成都大乱。百姓举家逃走。刘禅跟群臣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