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党锢再起(1/2)
公元167年——176年 桓帝卒,灵帝继。外戚窦武欲诛废宦官,反被宦官矫诏杀害。宦官第二次党锢,规模更大。
宦官在这次风波中毫发无损,而士人遭受严重打击。朝中敢于跟宦官对抗的官员不剩几个了。三公都被罢免。宦官可以说获得大胜,进一步控制了朝廷。
不过,对于权力斗争来说很难说谁是正义的一方。古代以儒学为正统,所以士人被视作正义的一方。不过从百姓的角度来看,狗咬狗一嘴毛,谁胜谁负又怎样?
李膺为司隶校尉(京师七郡的督察)时,把精力都放在权力斗争上面。“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包括京师在内的河南地区爆发饥荒,接近半数百姓饿死,甚至有全家死绝的。但不见李膺或其他士人官员有只言片语谈及饥荒和饥民。
士人和宦官都把注意力放在党争上面。国家政治也因此更加败坏。
天灾民变频发,贪官污吏横行,国库益发拮据。汉桓帝不得不把官吏的薪水降低了一半。但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官吏变本加厉地贪污受贿。
汉桓帝发现降薪也没能解决国库亏空问题,就又想了一个办法卖官鬻爵。既然节流不能解决问题那就想办法开源吧。他把朝廷各级官职明码标价公开出售。
这招果然给朝廷带来大笔收入。别看朝廷穷百姓穷,中间的豪强劣绅并不穷。官职的销路非常好,以至于汉桓帝后悔价码标低了。
这帮豪强劣绅把做官当做一本万利的买卖,上任后连本带利地搜刮。
一帮贪官污吏横行于世,老百姓可就苦了。东汉末年本来就灾害不断,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天灾再加上人祸,雪上加霜,百姓就没更活路了。实在过不下去的百姓只剩下两条路可选,要么上吊,要么造反。
东汉末年,不但边境战乱不断,国内也是动荡不堪,可谓内忧外患。
但是内忧外患对于汉桓帝来说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他依然沉溺于酒色之中。
汉桓帝好酒色。宦官投其所好,遍选美女,后宫很快充斥了四五千人。汉桓帝再没工夫操心朝政。
皇帝荒淫,官吏暴虐,外族侵扰,百姓造反,东汉末世的样子起来了。
公元167年,36岁的汉桓帝死了。
汉桓帝阅花无数,却一个儿子也没整出来。
窦皇后和窦武商量后,在他侄子里面找了一个12岁的孩子继任皇帝,即汉灵帝。
皇后都喜欢找个年纪小的继任皇帝,这样她可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掌握大权。谁都想过过当权的瘾,不管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
窦太后临朝,外戚自然跟着鸡犬升天。窦武荣升大将军。他的子侄也被封侯。
整个东汉后期都是这么一种怪圈:前任皇帝英年早逝,幼帝登基,太后临朝,外戚干政。皇帝长大后依靠太监夺回政权,宦官取外戚而代之。太后领衔的外戚集团和皇帝领衔的宦官集团彼此争斗,你来我往,一朝君子一朝臣,胜者王侯败者贼。
这次也不例外。外戚窦武粉墨登场后开始和宦官争权。
窦武废除党锢,将陈蕃、李膺等全都召回朝廷。这些人对宦官恨之入骨,视宦官如仇寇,必杀之而后快。他们不仅支持窦武跟宦官夺权,还强烈建议对宦官斩草除根,彻底解决宦官之患。
窦武深以为然。
他们制定计策,决定利用灾异,劝说窦太后诛杀宦官。
窦武于是去见太后,要求太后同意“悉诛废(宦官)以清朝廷”。
窦太后觉得太荒唐了。她跟宦官朝夕相处,不认为宦官是坏人。她说,如果有哪个宦官违法乱纪,你要杀他我不拦着。但你不问青红皂白要把宦官全杀了就太过分了。
窦太后坐镇后宫垂帘听政需要宦官的协助,不能接受“尽废”宦官的计划。
窦武退而求其次,要求诛杀中常侍苏康、管霸。这俩家伙霸占别人的良田和产业遭到大臣刘祐的弹劾,结果在汉桓帝的包庇嘛事没有,反倒把刘祐送去劳改。士人对此忿忿不平。
窦太后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同意了。苏康、管霸于是被窦武抓起来杀了。
陈蕃说:“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今不诛之,后必难图。”
于是窦武又去找窦太后,要求诛杀曹节、王甫等人。
窦太后不干了。苏康、管霸是汉桓帝的人,杀就杀了。曹节、王甫是太后的人,太后不忍心杀掉他们。
窦武只好作罢。
陈蕃不死心,上书窦太后要求杀掉士人所恨的侯览、曹节、王甫等人。声称:“陛下今不急诛此曹,必生变乱,倾危社稷,其祸难量”。
但窦太后仍然置之不理。
窦武于是决定先把勾结宦官的尚书抓起来,拿到口供后再抓其他人,一步步株连到所有宦官。
但是他的计划被宦官知晓。他在宫内的办公室被宦官潜入,翻出了他事先写好的奏章。
宦官一传十十传百全知道了,跳脚大骂窦武。
宦官决定联合起来绝地反击。
宦官住在宫中,有着别人没有的便利条件。他们仗剑闯入汉灵帝的宫殿控制住汉灵帝,然后闯入太后宫中抢得玉玺,宣布皇帝亲政,以皇帝的名义下旨捉拿窦武一伙。
窦武拒捕逃入军营,企图靠手中的兵权武力对抗。宦官领兵追到军营,用圣旨镇住窦武的官兵,告诉他们谁跟窦武跑就是参与谋反,要诛九族。官兵立刻抛弃窦武跑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