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的巫神教(2/2)
要论人口数量,海族没有任何地方,比的过他最了解的新民营。记得上次对倭国之战,还出现了新民成灾的情形。李瑞臣打从十五岁就在新民营当书办。在新民营工作的三年,他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实巴交,只会种地的农夫。
这些人老实肯干,只是不会手艺,都被当作苦力来用。没有高贡献的他们,根本拿不到高分优评。只能吃着最差的饭,干着最累的活,一天天的熬着日子。
若是真能把他们弄出来种地,绝对是海族、农户、新民三方都获益的好事。李瑞臣下定决心,要做成这件人人得利的大事。
为此,李瑞臣查阅资料,征集意见。用了整整三个多月,才写成这份申请,为利民署创建了,近乎完美的操作流程。
他不使用刚入营的新民,而是选取还剩两到三年服役期,精通耕作之道的老营。(新民营里对老资历的称呼)
一来,老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便于沟通。二来,营里对老营评定更为精准,加上所剩役期不多,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三来,他们即将离营,给他们一个接触海族社会的机会,方便他以后溶入。
李瑞臣还算了一笔帐,在通宵县各镇、堡、庄设立利民署一百一十一所,房产投入按六万六千六百元。三年后,每年维护费用一千二百元。
按每站配备十名管教、一名帐房来算,全年人工花费四万四千银元。按使用新民十一万一千人,全年火食费用八十万元。再加上各项杂费,每年最多九十五万银元的开支。
站点建成和农户签订协议,合作户组织民团一百人,配合巡捕执守。另收取合作户耕地收益一成,作为新民劳务费用。仅此一项,通宵县每年收取,就是银元一百六十九万,获利七十四万银元。
更有意思的是,他竟仅仅通过道听途说和平时的蛛丝马迹,就推断出海族的劳动力匮乏。
还为此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建意海族在关山、都兰、曙光三处设立牧场,并从蒙古和海外购入牛、马、驴、骡等大型牲畜,以带替现在使用的苦力。
在申请书的下面,还有石恒草拟的朱批。上面写道,建议采纳,只因此事涉及甚广,带大族长亲阅批复。
林统沉思了片刻,并未作出批示。仅是提笔在便条上写下了张山、李瑞臣两个名字。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