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少傅(1/2)
建隆元年(960年)腊月二十三,家家祭灶。
赵匡胤把赵普和徐矜叫来谈话,这时候的赵普已经被升为兵部侍郎和枢密副使,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天底下的皇帝有两种,一种是只和臣下议事,所有的道理,在事上交换。
还有一种是时不时地要和臣下务虚,谈论治国之道。
赵匡胤就是第二种。
“则平,咏之,你们来得正好,这是朕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年,心里还是有许多不安啊。”
也难怪,就在春天的时候,他还焦虑得夜不能寐,说“四周都是敌人”呢。
“官家担心什么呢?”赵普问。
“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朕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说:“官家问我们二人,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这五个朝代,掌握禁军就可以做皇帝,军头有废立之权,就连官家,也是大将出身,所以要想改变,以后禁军就不要有大将了。”
这话说得直率,以前徐咏之也跟赵匡胤说过类似的话。
“把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罢免掉,让他去山南或者哪里做节度使,都点检这个职位,以后就可以不设了,官家担任过的职位,不应该再有人担任了。”赵普说完,看着徐咏之。
他知道慕容延钊是徐咏之打仗方面的老师,两个人有交情。
“咏之,你觉得呢?”赵匡胤问。
“侍郎大人的提议大有道理。”徐咏之说。
“哦?可慕容延钊是你的老师啊。”赵匡胤说。
“官家问我的,是长治久安之策,不是谁是我的老师,对吧。”徐咏之说。
男人多被狠女人折磨折磨,还是有好处的。
至少你在老板面前,知道察言观色,求生欲变强了。
“慕容大人是臣的老师,臣队伍里的五百重骑兵,就是慕容大人的旧部,对慕容大人,臣有感激之情,但是如果要长治久安,从慕容大人开始收回禁军的兵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臣作为慕容大人的弟子,希望官家能够善待慕容大人,好好安慰这位豪迈的老将。”徐咏之说。
“这个自然,征伐荆湘的时候,朕还要请他来挂帅,咏之你久在荆湘,征伐荆湘的事情我有意托付给你,但你的资历尚浅,指挥调动大军还有些难处,让你做慕容的副将,你反而可以施展你的才华。”赵匡胤说。
“臣,谢恩。”徐咏之拜倒在地。
赵普看见自己一句话就夺回了慕容延钊的指挥权,心头暗喜,这样的话,徐咏之身后的依靠被削弱,对自己就是一件好事。
赵普这个人有一点不好,他有野心,任何可能和他竞争的人,他赶紧就要踩一脚。
但是也有一点好,他的野心有限,他心头永远惦记着的就是相位,当宰相,对他来说就够了。
赵普正得意的时候,徐咏之又给了一个建议。
“韩令坤最好也能调去河北,要对荆湘用兵的话,北方需要有实力的将领。”
“准了,朕会封他做郡公。”赵匡胤立刻点头答应。
“官家,有句话,徐矜不知道该不该说。”徐咏之说。
“但讲无妨。”赵匡胤说。
“唐的衰落,在于它的治理结构有问题,”徐咏之说。
“喂,徐矜,不要妄议。”赵普有点不高兴。
“别急,让咏之说。”赵匡胤说。
赵普看徐咏之,总觉得他是一个武将。
其实赵普是老吏出身,没怎么正经读书,徐咏之反而是颜氏公羊的传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算是封建主义政治思想家。
“朝廷的力量到底在哪?就在于赋税。”
“安史之乱之后,许多藩镇和朝廷之间被隔断,节度使变成了可以传给儿子的职位,各种‘留后’出现,中央没有了任免节度使的权力,那赋税也就不会递解给中央了,中央没有钱,那怎么号令地方呢?节度使拿了钱、养了兵,这就是藩镇。”
“到了唐末,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才会有这八姓君王,十二人为帝。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匡胤连连点头。
“在地方上安排转运使、财政使之类的官员,让所有的赋税都能够控制在官家手里,给藩镇厚遇,但绝对不设留后,功勋子弟一律委任武选,带来官家身边来考校和任用,一来手上有藩镇的子弟,他们不敢妄动;二来给了他们的子弟一份前程,他们也会满意。”
“行啊,咏之,你考虑得非常周到。”赵匡胤说。
“哪里,这是官家的教诲。”徐咏之说。
“别给朕戴高帽子,朕可没教过你这个。”赵匡胤说。
“官家之前厚遇李守节瓦解李筠父子,臣从这里学到的。”徐咏之说。
“举一反三,这是好学啊。”赵匡胤赞叹道。
“石守信和王审琦呢?”赵普突然问道。
“怎么,这两人是朕的兄弟呀。”赵匡胤说。
“官家也是世宗皇帝的兄弟吧。”赵普说。
换二一个人,也得把赵则平活活锤死。
但是赵匡胤真的是一个明白人。
“朕知道你的意思了。”
“如果石、王还在禁军,慕容和韩就会觉得这件事上有区分。”赵普说。
“朕明白了,这件事秋天安排下去。”
赵普把几个大将都遣出去,这是避免他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