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龙骑,飞骑(1/2)
在熊廷弼看来,龙骑兵也不算什么新创,就是骑马的火枪兵,或者叫机动步兵。
骑马赶路,下马作战,这就是龙骑兵的主要特点。
当然,要是骑术再好一点,可以佩上马刀,追砍溃败的敌人。要是骑兵与骑兵的正面交锋,龙骑兵显然是不行的,至少现在不行。
但骑射也有啊,熊廷弼捋着胡须,面带微笑,看着满桂等将领带着蒙古骑兵在纵横冲杀,箭矢如雨。
虽然这支名为飞骑营的骑兵部队都是归化的蒙古人,也是精于骑射,但与蒙古诸部的部队还是有很大区别。
主要的便是盔甲,蒙古诸部很穷,尤其缺乏铁器,哪有钱给骑兵装备很多的盔甲?其实,这也是他们与后金军作战时的一个劣势。
而弥补了这个缺陷的飞骑营,有明朝供应的优良弓箭和锋利马刀,战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与后金军在平原厮杀,也是有一战之力的。
当然,从皇帝到熊廷弼,都不准备在短时间内这样使用飞骑营。骚扰袭击、趁胜追击,目前的设想中,将是飞骑营的两种作战形式。
至于蒙古雇佣兵,熊廷弼也予以了认可,并开始派人与漠南蒙古诸部进行联系。
而朱由校,则授意张家口、大同等边镇将领,准备雇佣蒙古牧民扩大飞骑营,对后金展开规模更大的袭扰。
别的不说,花费很经济呀!
朱由校算过,把漠南蒙古诸部的人马调过来使用几个月,不是太多的话,按当时的行情,应该才几千两银子。
况且,这不仅仅是省钱的问题。对于增进与蒙古诸部的联系,避免其被后金拉拢,也有很积极的意义。
熊廷弼约略能猜出皇帝更长远的图谋,等到各边镇军力强大之后,便会推出对蒙古人归化的政策。
那时候,就不是雇佣,而是招募入伍,是大明的军队了。
就在熊廷弼欣慰又浮想联翩的时候,龙骑营参将杨国柱来到高台前,下马登上高台,施礼道:“末将见过经略大人。”
熊廷弼抬了抬手,示意杨国柱起身,开口问道:“龙骑营训练得不错,日后定为铁骑劲旅。”
杨国柱起身咧了咧嘴,说道:“大人,末将更精于骑射。”
熊廷弼愣了一下,看着杨国柱想了想,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还是守旧心理作怪,对龙骑兵没有信心,觉得以后不好捞到军功,风头肯定不如飞骑营。
熊廷弼摇了摇头,说道:“你以为将来骑射更有前途,真不知道在武学是怎么学的?”
杨国柱脸有些热,低头不语。
虽然熊廷弼也不是很确定,但火器的威力,还是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他也同意皇帝的看法,火枪的训练周期短、要求低。凭大明的人力优势,将成为不可战胜的雄厚力量。
“练好龙骑营,日后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多。”熊廷弼也不多加解释,伸手指了指远处训练中的飞骑营,说道:“圣上建飞骑营,其中的深意,你们不必知道。”
杨国柱躬身答道:“是,末将遵令。”
“除了骑术,火枪步兵应有的技能也不可荒疏。”熊廷弼严肃地提醒着,待杨国柱回应后,才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远处,飞骑营的训练刚刚结束。
满桂和两名游击骑在马上,大声说笑着,正向高台驰来。
这两名游击是从塞外过来归附的货真价实的蒙古人,延绥巡抚因二人骑**湛、武技高强,而取名为“猛如虎”和“虎大威”。
朱由校从各边镇征招归化蒙古人时,已是小军官的这两位便进入了新组建的飞骑营,并进入武学骑兵科学习。
别人不清楚皇帝因何超阶擢升,朱由校可是知道这两位不仅名字够威猛,更是在历史上为明军征战,壮烈殉国的英雄烈士。
两个真蒙古同胞,一个也说不清真假的满桂,就此凑到了一起。豪爽的性格,精湛的骑射,很快便让三人的感情升温,成了至交好友。
“建奴的骑射肯定不行,但步射厉害,大弓重箭颇有杀伤力。”满桂晃了晃手中的骑弓(角弓),“靠这个当然打不过。”
这是武学骑兵科教材上的分析,掺杂着朱由校所总结的后世的经验和理论。
为什么蒙古人擅长骑射,且人数众多,却打不过同样以骑射著称的建奴呢?
排除蒙古诸部各自为战不团结,以及将领素质等因素,武器装备和战术也是重要的原因。
其实,建奴吹嘘的骑射只是相对于明军来说,和蒙古人相比,却是有差距的。
准确地说,建奴擅长的是步射,用类似长弓的大弓,射程和杀伤力与鸟铳相差仿佛,更远胜蒙古人所用的角弓。
而蒙古骑兵又多缺乏盔甲,主要是轻骑兵,大弓重箭就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力。相反,建奴的盔甲防护很好,蒙古人的轻箭往往伤害有限。
如果只是比骑射,蒙古骑兵还能支撑;但要打硬仗,强壮凶悍的建奴就不是蒙古人能够抵挡的了。
虽然飞骑营全是蒙古人,但已归化大明,朱由校就一视同仁,并无歧视,在武学教授上也没有交代要保留藏私。
所以,飞骑营的组成和他们的战术,却已经与传统的蒙古骑兵有着很大的不同。
盔甲是齐备的,角弓、步弓、轻箭、重箭、马刀也一应俱全,在装备上和建奴比,只强不弱。
至于战术,朱由校并没有特别的创新。但他却交代过,飞骑和龙骑二营要尽量配合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