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补强短板(2/2)(1/2)
国粮集团战略研究部内,一片兵荒马乱。
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响成了一串,来回记录要点的员工行色匆匆,一溜小跑,不时有抱着文件夹的人员迎头相撞。
副总经理顾嵩熟视无睹,双手叉腰怒吼道:“大家快一点,我要在中午之前,得到关于嘉谷并购高鸿的评估报告。”
下方只传来参差不齐的应答声。
要说嘉谷成功收购美国高鸿后,国内企业受打击最大的,无疑是国粮集团了。
成立之初即作为中国粮食贸易主渠道的国粮集团,在国家的期待中,是要承担起别的企业难以承担的业务,比如重大的粮油贸易和进出口、大规模实施北粮南运、布局全球粮源等。
从宏观来看,通过进口粮食调剂市场余缺,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中国缺乏粮食定价权。
粮食的安全毕竟是国家安全问题,要突围西方的资本控制,中国迫切需要寻求一个集团化的资本运作方案,通过整合全产业链以制衡外资粮商集团。
好消息是,这个方案出现了;坏消息是,主角不是国粮集团。
连顾嵩都为宁董事长暗暗头疼,要是被上面问起来,这得有多尴尬!
这种尴尬,灼烧着包括他在内的国粮管理层的脸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想办法奋起直追。
他收拾了一下心情,才转身走进战略研究部赵总经理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赵总经理将报道嘉谷收购高鸿的报纸“啪”的丢回桌上,表情颇为无奈,道:“这个嘉谷,还真的挺了不起的。”
顾嵩不动声色地捡起报纸,道:“是啊,以一家私营公司的身份,收购了海外的大粮商,加强了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和影响,属实了不起。”
很多事,只有做了,才知道困难。
美国高鸿出手资产的消息一度摆上国粮集团的案头,但是,还没等国粮找到机会下手,丸红和嘉谷对高鸿的竞购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又还没等国粮捋清谁拿下高鸿的机会更大,嘉谷就一鼓作气地将高鸿纳入了旗下。
人家是怎么公关的?是怎么融资的?是怎么取得突破的?后续的策略是什么?
犹未可知。
但这就是粮食战争!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一角。
赵总经理默默品咂着其中的差距,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颤栗,但最后只能喟然道:“现在的嘉谷,才真的是如虎添翼了。”
“嗯,可以说,他们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顾嵩心有戚戚地叹息道。
别看此前嘉谷在国内的业务发展声势惊人,但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嘉谷只能算是个“弱鸡”。
跨国粮商实力的高低,取决于三要素的最佳组合——大规模低成本的采购力、稳定富有竞争力的销售力、效率的运输力。
他们承认嘉谷这三点在国内做得不错,但是在海外,除了在俄远东的大豆生产基地和在澳洲的糖业公司做得不错外,在其他地区,几乎是空白。
——充足的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很好理解,但是“效率的运输力”在跨国粮食贸易中,容易被人忽视,却是强有力的竞争力,而美国一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过去,美国在粮食油料等方面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低成本带来的价格竞争力,以及农产品品种改良等,表现出压倒性的竞争力。
在拉美竞争者出现之后,美国的应对策略是通过发达的运输基础设施以对抗在这方面相对薄弱的拉美竞争者。
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精准的时间里运输固定数量的谷物,乍一听,貌似不难。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寥寥几家国际粮商。
起码,你得从内陆到中转,再到港口,都拥有自己的粮库,形成sān_jí一贯制物流体系吧;起码,你得建立自己的专用铁路、车皮等,或者跟铁路和公路运输公司签订长期的运输合同吧;起码,你得有自己的运输船队,或者有长期租用的期船合约吧……
如果你拥有上述优势,即使粮食以稍高一点的价格买入,但通过富有效率的输送,可以压缩占据粮食价格二到四成的物流成本,不仅高出的采购成本可以被削减,销售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原本优势极大的国粮集团,潜伏了十几年,不对,是几十年,也就比“弱鸡”强一点点;后来居上的嘉谷,却是通过收购高鸿,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拥有了上述优势,从“弱鸡”变成了“小鳄”。
这不仅仅是拥有了粮仓等固定资产,还拥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运转体系以及国际人才体系。
p,简直流口水!
——国粮集团作为国家进口粮食国营贸易配额的执行主体,销售市场不缺;建立低成本的采购渠道也不算太难;但中间的物流环节,几乎是被跨国粮商捏在手里。
从0到1不容易,从1到10却不算难。实现了从0到1的嘉谷才叫掌握了国际粮食贸易的主动权;相反,还在为0突破的国粮集团,已经落后太多了。
赵总经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揉了揉眉头道:“得好好评估一下嘉谷集团的海外策略了,要全方位的资料,资金的,技术的,管理的,政府关系的……竞标海外粮商,咱们输给老外也就算了,老是输给嘉谷算怎么回事……”
话音未落,电话铃声响起:“哎,董事长……我知道了……好的,我这就安排……”
赵总经理挂了电话,思考了一下,郑重地对顾嵩道:“老顾,嘉谷的齐董还在美国那边庆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