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中国独特的沙漠农业道路(1/3)(1/2)
“中国人显然是在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对嘉谷开发的沙漠绿洲考察一番后,亚伯拉罕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这让他有些颓然。
他一个水管理、水技术专家,到处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自然不是为了做慈善。
本想着,趁着拿下为嘉谷设计灌溉管道网络的单子,可以推广以色列配套的技术服务。但如今看来,希望渺茫。
“教授,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学习和借鉴我们的经验而已,而且学得还不到位……”他的助手阿莫斯不太服气地说道。
作为硬生生在沙漠中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闻名全球的“沙漠农业奇迹”的国家的技术人员,阿莫斯很有自信,所有想要发展沙漠农业的人,都无法忽视以色列的经验。
以色列的经验说白了,其实就两点:一是依托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现代化装备,研发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耗水量低而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
阿莫斯不否认,这家叫嘉谷的中国公司确实是有两把刷子,起码在第一点上颇有亮点。
譬如他看到的嘉谷在沙漠里种植的马铃薯、牧草还有小麦等作物,明显是经过特殊培育的,对于干旱、严寒的抗逆性好极好;
譬如他们生产的有机肥,品种多而量大,对于沙漠土壤的改造堪称神效;
又譬如嘉谷应用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技术,听说正打算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要实现自动监测、预警,温度太低时能放热,农作物不会结霜;温度太高时,也会自动开阀喷雾降温……
无论是生物育种,还是节水灌溉技术,都是以色列所擅长的。中国虽然在追赶,但就普及率和专业性来说与以色列的同类技术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尽管对中国人的勤奋态度很是钦佩,但在技术上,阿莫斯有足够的自信藐视嘉谷。
“而且,教授,你不觉得吗?他们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选择在沙漠里种植粮食作物,而我们的实践证明这恰恰是不可取的。”阿莫斯指着刚刚经过的小麦田说道。
曾经,以色列也是采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齐头并举的方针,但由于严酷自然条件的约束,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需要大量的进口。此后,他们积极调整种植业的结构,大力培育和推广蔬菜、水果、花卉等耗水量低而效益高的经济作物,限制和减少小麦、玉米等耗水量高而效益低的大田作物,才造就了今天的沙漠农业奇迹。
眼光更老辣的亚伯拉罕摇摇头:“不,孩子,这就是我说的中国人自己的道路。”
“中国跟以色列不一样。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地缘政治环境,迫使我们为了生存迸发出最大的潜能。每一捧土每一滴水,我们都希望能得到最大的农业产出,多填饱一点肚子多养活一点人,所以追求土地最大的生产效益。”
“但中国人,他们开发沙漠,是服务于实现农产品自给的国家战略。有句话说得没错,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了。开发沙漠主要用来种植粮食,恰好符合中国的国情。”
说着说着,亚伯拉罕也不禁流露出一丝震撼:“阿莫斯,有一点你可能还不知道,中国人是打算将这个沙漠,全部改造为绿洲!”
“……”阿莫斯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来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了,这个叫腾格里的大沙漠,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已经比以色列国土面积大60。
数百万亩的沙漠改造规模已经让他为之心惊了,将一个比以色列还大的沙漠全部改造为绿洲?噢,这太疯狂了!
他还不知道嘉谷是打算将隔壁的巴丹吉林沙漠一并开发——两个沙漠面积加起来相当于4个以色列的国土面积。
但这个消息已经让阿莫斯目瞪口呆了。
“中国人太疯狂了!这不可能做得到!”阿莫斯喃喃自语道。
但亚伯拉罕再次摇摇头:“不,我相信他们能做到。因为,他们在沙漠底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淡水储水层!”
尽管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进度缓慢;人地关系紧张以及环境问题……种种压力日积月累,使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亚伯拉罕从不怀疑中国人的雄心,眼前的沙漠改造大工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亚伯拉罕不由得想起了主导这一惊人的开发工程的企业家——齐政。
很难想象,这个身家在全世界都可以算得上是巨富的“青年”富豪,会一心一意地在农业这个传统领域摸爬滚打。
“世界级的企业家,世界级的资源禀赋,世界级的基建能力……这样的组合,驯服区区一个沙漠,又有何难?”
世界级的基建——指的是中国人在沙漠里修建的“两漠水库”,据说这是一个库容量排行世界前十的大型水库。
要设计灌溉管道网络,这一点自然是隐瞒不了的。而对此,阿莫斯发现自己词汇是如此匮乏,“……太疯狂了!”
亚伯拉罕意味深长道:“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看‘世界工厂’的力量!事实上,当我知道了地下有充足的淡水层后,我就对中国人能实现这一目标毫不怀疑。”
“农业归根结底是对光、温、水的利用,有了这三者,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沙漠完全可以改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