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我能重新读档吗(1/2)
对于自己的心思被人洞察,这一点于淇早有预料,毕竟这个时代妖孽般的人物实在太多,于淇也没指望他这个披着安置流民、实际上是屯田蓄势的计划能隐瞒多久,只是就这么被张崇隐晦的点出来,于淇还是有些别扭。
张了张嘴,于淇苦笑道:“就知道瞒不过先生。”
想了想,于淇还是决定把他的计划告诉张崇,毕竟这事是跨不过他的:“还请先生尽力周旋,我知道先生的能力,先生之才,用于郡县,则为方伯,用于庙堂,则为司马……”
于淇还没说完,张崇就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行了,你别吹捧我了,这两个县的百姓我会尽力给你安置好,回头你跟管亥说一声,我知道胶东县那边你说的算。”
听到张崇的承诺,于淇大喜过望,刚才那话确实有吹捧的成分,但是主管一县一郡的政务对张崇来说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从他随口就能说出县里的人口、地亩数就能看出一二,有他主持两县的百姓安置工作,于淇是真的放心。
张崇今天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为了今天的这次聚会,也不知道他准备了多久。在定下要帮助于淇安置百姓之后,张崇就告诉于淇:“你在胶东县留了四万百姓少了,以胶东的无主土地来说,养活三万青壮完全没问题。”
五万青壮……于淇听出了张崇话外的意思,这个时代因为生产力有限,所以口粮都是紧着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吃,对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来说,一个青壮的口粮,差不多可以养活一个妇女跟一个稚子,也就是说,胶东县收回的土地,可以养活八九万的百姓。
说完之后,看着于淇张了张嘴,张崇就猜到于淇想要说什么,笑着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就是按人均五十亩来算的,没错,我能在胶东县收回四百万亩土地来。”
张崇接着用戏谑的口吻询问于淇:“你知道即墨县能收回多少土地来吗?”
“我哪知道?”顿了顿,于试探着说道:“估计跟胶东县差不多吧,三、四百万亩?”
嗤,对于淇的无知,张崇嗤笑了一声,伸出一只手,岔开五指道:“至少五百万亩。”
“五百万亩?!”于淇惊讶的反问了一句,似乎对这个数据很吃惊:有这么多土地吗?
“很多吗?”张崇反问了一句:“你知道如果是下密跟都昌两县,我能给你划出多少土地来吗?”
说着,特也不用于淇猜测,直接比了一个手势:“八百万亩,这两个县,对了,还有乐安国的寿光县,这几个县每个县我都能给你划出至少八百万亩的土地来,你信不信?”
于淇迟疑了一下,虽然知道张崇说的这么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他还是有些疑惑,主要是对动辄几百万的地亩数没有概念。
见于淇犹自疑惑不解的表情,张崇轻笑起来,知道于淇将门出身,又一直身在行伍,对这些民生方面的数据没有具体的概念,便耐心解释起来。
“八百万亩听起来很多,其实不过是八万顷而已,即墨县虽然还没有拥田千顷的大户,但是拥田五百顷以上的大户也有五家。”
说到这,张崇又叮嘱了于淇一句:“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五家,你要重点‘关照’一下他们,这几家手里掌握的可都是亩产四石以上的良田。”
“唉,”说着,张崇叹了一口气:“其实应该有更多土地的,不过……贯之,你知道北海国为什么人口数量在青州垫底吗?”
哈?这话题转移的也太快了吧?我猝不及防啊——于淇一脸懵逼。
“北海国官府登记在册的百姓一共不足二十万,这几年战乱频发,估计得减少三分之一,真正称得上是地广人稀了。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盐碱地。”
最后“盐碱地”那三个字,张崇是一字一顿的说出来的。
于淇这才恍然,知道了这个原因之后,于淇更是头疼:盐碱化这个问题,他也不知道解决办法啊。
这个时代老百姓种地,一看天,二看地。看天好理解,就是指望着老天爷保佑能风调雨顺;看地的话就是看土地的肥力了,这年头喂出一块良田不容易,但想毁掉一块良田却很简单。河流改道、发洪水,过一遍水,就能把良田表层的土壤冲走,露出下面的沙砾层,这种情况一般要两三年才能恢复过来;再就是盐碱化了,一旦土地发生盐碱化,那完了,这一片土地都算是完了,治不好的。
北海国虽然地势平坦,但大面积接壤水中盐分含量较高的渤海湾,海水倒灌,倒逼土地盐碱化的问题非常严重,这却是于淇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后世那个时代,人们早就征服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他就没想到这个问题。
一想到北海国因为盐碱化的问题导致大面积的土地没办法耕种,甚至因为盐碱化的内侵,导致内陆的土地不断被盐碱化侵蚀而废弃,继而导致北海国的人口在青州六郡当中垫底,偌大一个北海国,在这个时代仅仅只有十几万人口!就连孔融之前想让于淇去的齐国,那个面积仅仅只有北海国四分之一大小的地方,人口却足足是北海国的三倍有余!
于淇就忍不住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我到底选了个什么地方开局啊!
早知道这边这么贫瘠,我就趁着之前收编管亥的机会去投靠刘岱了,在中原地区虽然危机重重,但是抓住机会一波就能吃个肥的。现在可好,朝廷的任命已经下达,再想换……也不是不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