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寡与不均(1/3)
严鸿见黄锦发怒,不慌不忙,笑道:“黄老先生不必着急。太祖爷的子孙总得要吃饭,那么也总得要从什么地方给他们抽出俸禄来。小子所知,眼前给宗室的禄米,乃是从地方所收农田税中留出,由于宗室人多,有的省竟然使得全省所收的田租,都不够全额的禄米了。请问黄老先生,若是从商税中出,便是刻毒商人,那么现在这种,莫非算刻毒农民,是不是也使民不聊生,有损国朝威仪呢?那么,是不是只有让宗亲全部去自己种田,才不叫民不聊生呢?”
严鸿这一脚,等于把皮球踢到了黄锦脸上,让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太监顿时语塞。其实真按照黄锦的想法,若逼着宗亲全部去自己种田,不失为一种解决国朝财政问题的好banfa。但当着嘉靖皇帝,这样的话又怎么说得出口?
严鸿见黄锦不吱声了,又道:“既然总得有地方出钱来养活宗室,那么自然应该看,那些人生活优裕,闲钱多一些,就从哪里出,所谓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吗。就小子所知,如今各地的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活颇为艰辛,一年所产有限。而相对来说,部分豪商却是坐拥重利,那么,想法从这些商人手中抽取一部分利钱来,作为给宗室的补充,有何不妥?”
嘉靖皇帝听得颇为有理,道:“小子,你倒说说,目前的商税三十税一往往收不上来,你有何方法?”
严鸿道:“回老神仙。目前商税三十税一收不上来,主要原因,在于各地的豪商与文官勾结。借着朝廷款待士大夫的惯例,逃税避税。然而士大夫本为四民之表,又喜欢动不动说什么重义轻利,他们却又怎能对国家财务如此揩油?这样,大商人都勾搭了文官收不上来,商税就只能找那些小商贩收,这些小商贩辛苦奔波。也不过挣一口饭吃,收他们的那才是蚂蚱腿上榨油,既捞不到多少钱。又逼得他们没法。所以小子看来,未来应加强对各地商税的征收,尤其是那些富甲一方的豪商,岂能让他们再占国朝的便宜?至于各地宗室。往往在当地时日久了。直接让他们去征收商税当然不行。但可以由他们协助地方官,把商税实实在在收上来,收上来的部分商税,可以用于弥补当前宗亲用度的不足。你能征收上银子,就发银子弥补你。你要是讲客气,只收那宝钞,那对不起,还是只能给宝钞了。只要宗亲们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权益,那么地方商税的征收。想必也可以更顺利一些。”
严鸿这一步棋,说的粗鄙不堪,其实却是有其长远意义。他自从江南走了两趟,又在山东和宣大和当地的商户交往不少,也渐渐琢磨出,大明朝国家蕴含的经济潜力其实颇大,作为经济实体本身也是杠杠的,而国家财政之所以老是捉襟见肘,很大程度上jiushi对税收的敷衍。一些大商人只要把生意挂靠到文官士大夫名下,就可以堂而皇之避税。这样一来,明朝商业发达,商税却极少,而这些小额商税主要来源却是中小商人。这样造成商业范畴内的不平等,一方面国家缺钱,另一方面大商人肥的流油。大明朝最终垮台,说不定也是因为这种不合理的税务现状。因此严鸿心中存了一个念头,要设法把商税按照正常人的思维给收起来。
可是,目前逃避商税的,往往不是挂着文官士大夫的招牌,jiushi借着宗亲权贵的名号,以严鸿现在的这点实力地位,要动哪一个都很困难。因此严鸿想出这么一个折子,先借着嘉靖皇帝为宗室谋求收益的愿望,看能否在部分省份部分地区,把商税给正常化,然后再让中央的力量逐步插入。
嘉靖皇帝听到此计,果然沉吟起来。须臾,他抬头道:“你说的这法子,倒也不是不行。然而整顿商税,岂是一蹴而就的?老夫虽不曾做过商人,却也知道,要把这商税抓起来,不知要下多少工夫呢。”
严鸿道:“老神仙明见。小子方才说的整顿各省商税,确实是个费时费力的功夫,非得有才情绝伦的贤能之臣才能办得妥帖。这且不论。可是另有一桩商税,却是相对容易把控的。那便是开海通番之后的税收。”
嘉靖皇帝听得此,不禁两眼一亮:“你说。”
严鸿道:“这开海通番的税收,收取只在几个开港之地,而且进出检验集中,相对而言,不易逃避。只要把开海之事做成了,这笔商税,却是能收到现成的。西洋诸国,从海外掠夺金银不计其数,而我中华的物产丰富,正是被他们所羡慕。彼此互通有无,则何愁无银可收?有了银钱,从中拨取部分,用于宗室弥补,便不足为虑了。”
却听黄锦又冷冷一句:“这开海的说法,严公子从两年前讲到现在,却还是个空中楼阁。却不知道到时候究竟能有几多银两?”
严鸿道:“开海之事从我第一次向老神仙禀告,确实已jingguo了两年,这两年可没闲着啊,剿白莲,打倭寇,如今东南基本平静,正可以着手下一步了。而且,虽然开海尚未正式进行,可汪直已经送了一百多万银子来,这岂不是为国朝得了第一笔shouu么?到底届时能有多少银两,小子才疏学浅,确实说不上来。但对天朝,定然是有所裨益的。”
嘉靖听到此,想起汪直送来的银子,也不禁眉花眼笑。只是一百多万银子虽然多,一旦花销起来,还是嫌不够。因此嘉靖点头道:“小子,你说得好。我就指望着开海通商,给国朝赚些银两。这且不论,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