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三国]嘉年》

新笔趣阁(biqugelu.com)

首页 >> [三国]嘉年 () >> 32、第 32 章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gelu.com/144587/

32、第 32 章(2/3)

忙碌而自己清闲无比的日子,不亦乐乎。

就因为从头到尾都没关心过这件事,所以当郭嘉作为倒数几个人中一人,听到自己的官职时,就愣了。

“军师祭酒”一职是何他懂,大概和典制中的博士祭酒相差无二。可在“军师祭酒”前加上二字“司空”,郭嘉就彻底不知是何意了。

汉代官职里有此职位吗?有秩位俸禄吗?而且似乎这次官职任免之中,司空一职可是如秦代般是个虚职啊。

曹孟德荀文若你们在逗嘉?

接到郭嘉不满的质疑之后,曹操只是笑,笑够了又以明显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语气告诉郭嘉,知道他爱饮酒,所以才许他“祭酒”一职,乃是专管搜罗天下美酒却不可品饮一口之职。郭嘉忍住没再送给曹操白眼,而是笑得一脸温和将曹操府上仅剩的几坛酒光明正大的搬走后,甩甩袖子就离开了大将军府转身去了尚书台。

果然,还是荀为人正直认真,听郭嘉未在曹操那里得到答案,便细心温声为郭嘉解释道:

“其实关于奉孝你的官职,主公与思考了许久。最后还是主公说,奉孝你喜好自由,定不爱受官场束缚,便索性单独为奉孝你设了此官职。此职是闲职,司空之位现在虽然是虚设,但主要的事务都还是由主公打理,所以归根到底,奉孝只管如之前一般行事便可。”

总算理解了这个官职的用意的郭嘉倒也瞬间理解了曹操如此安排的用意。本来,他掌管]蛸暗卫就已经是忙碌万分,这司空军师祭酒既是闲职,又可以算是设置在曹操之下,那自然是除了曹操再无人能管到他,掩人耳目跳出争斗,在暗处行事,最为方便。

而且,很快,郭嘉就发现了此官职最大的好处,那便是:不必上朝!

当整个许都天未亮各路官员就坐着车乘急急忙忙赶着上朝时,郭嘉却可以窝在祭酒府里和周公这个小妖精斯磨到日上三竿时,这份优待,着实让愈来愈嗜睡的郭嘉欣喜不已。

然而,这官职定下来了,郭嘉能迅速发现优处安然接受,也总是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许都内的人倒还好,迫于威压自是顶多私下感叹一二;而许都之外,却有一极有分量之人,对这官职提出了质疑。

冀北袁绍。

四世三公,名门望族,袁绍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维持名族的地位与荣耀。他与曹操是交好,甚至是挚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心宽到看着曹操地位在他之上。尤其是他的谋士们也恰到好处的提醒了袁绍这天子握在手里的重要性,袁绍终于醒悟过来,一面调配兵力,一面令人送信给曹操,表达他对于曹操任“大将军”一职的不满。

“这袁绍反应真慢。明公这已经木已成舟了,他倒是想起来了,却又着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对于袁绍,郭嘉一直对此人是当真瞧不上的,不由草草扫完人的信件,便张口就是嘲讽。

“若本初不是好名之人,此事到反而让孤不好办了。”曹操说,“罢了,这大将军的虚职就让给他好了,位高权重又是众矢之的,既然本初喜欢,孤定不相夺。”

“即使如此,明公又想任何职代替?”

“还有何职仍无人从任?”

“嘉记得,三公之一的司空一职……”

“那便是司空吧。”

于是在曹操府上还没挂几日挂热乎的“大将军府”的牌匾就这么被“司空府”的牌匾取代,袁绍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既掌不了实际兵马只是名头上好听点的大将军,而曹操则借此安抚了袁绍免除了一场兵事,双方都十分满意,当真可喜可贺。

而之后进行的第三件事,虽然牵扯范围不如官员的任免广而深,却着实掀起了许都城里的第一场波澜。

所谓“酒足饭饱思□□”,当政局稍稳,衣食尚足,有一个人群一定就会开始不遗余力的发光发热,那就是士大夫。当然他们所思的可并非什么“□□”,而是提出要广寻天下名士汇聚于许都,重新整理因为董卓烧长安而被毁去的古籍,统编于太府,宣圣人之教于天下。

于功,这弘扬儒学修整典制是君王甚至可以载入史册的一项功绩;于时,古籍的编辑整理必然会使大量的尊崇儒家传统君臣之道的士人入朝为官,这有利于打压曹操的人而壮大刘协在朝中的势力。刘协自然欣然应允,又怕曹操心知他的想法,便故意拐了个弯亲自拜访了荀,让他与曹操相谈。

其实荀听到这位少年帝王的话,也半是无奈。这分心思太表层了,他一听便知道圣上在想些什么,主公又怎么可能不清楚。但的确于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荀来看,此事是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再加上帝王之命在此,荀还是很乐意的为他走了一趟。

然后,就和他预想的一样,曹操既一瞬间就明白了刘协打的什么主意,也微一思索就点头应允。

“此事本就是件佳事,再说了圣上不放心我曹孟德也是应该,且让他边试边学吧。不过现在正是多事之秋,孤实是无暇,此事便由文若你与圣上商量进行便是了,不必再过问孤的意见。”

荀的事情真论起来,比曹操还要多得多。这么说,就是曹操明知圣上想抓权还故意放权了。

荀望向曹操的双眸若星河般灿烂。他就知晓自己所想无错,主公始终未曾忘记与他共同匡扶汉室的志向,乃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非如春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主公有尊君之心,圣上又对自己有所倚重

状态提示: 32、第 32 章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