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闷热的襄阳(1/2)
七月末的天气还是有些闷热,李轨在众将的簇拥下出现在襄阳的西门外,本来说好的在北门外受降的,但一来考虑渡船有些不大安全,毕竟船是蔡瑁水军的,万一中间冒出几个死忠,放一把火,或者把船凿沉,岂不是搞的自己很狼狈?
所以李轨一方面虚张声势,扬言要从北门进城,另一方面却秘密渡河,出现在襄阳的西门外。这里是赵云的防区,有赵云亲自陪同,他一万个放心。
因为是临时通知更改了地方,刘琮、蔡瑁和荆州大小的官员们匆匆忙忙赶到西城,跑的气喘吁吁十分狼狈。
十六岁的少年生的十分瘦弱,面目也显得稚嫩,但眼睛已经不同于这个年龄段的少年,显得阴沉晦暗。让李轨很不喜欢。
受礼已毕,李轨与刘琮携手走下台阶。
到最后两步时,刘琮甩开李轨的手,跑到下面,撩衣跪地,再拜。
他已经献了荆州,便不再是荆州之主,现在的富贵需要李轨来赐给他。
李轨盯着他,并不急着表态。
他不说,刘琮便也不问,他就那么跪在那,撅着屁股,像一个……
李轨忽然觉得这事有些滑稽可笑,他想笑,但还是忍住了,人生就像一出戏,社会是最大的片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演员。
且不论个人的演技如何,“认真”二字却是一刻也不能忘的。
李轨郑重其事的把事先准备的官爵戴在了刘琮的头上。
整个仪式庄严肃穆,充满了神圣的宗教气息。
刘琮的结局不错,既拜了上将,又被授予豫州牧这样的高管,小小年纪即得此成就真是羡煞旁人啊。
刘琮高喊谢主隆恩后退在一边,蔡瑁和一干将领上前跪拜听封。
刘琮道:“背主之人有何功劳,丞相也要封赏他,将来何以服天下?”
李轨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蔡瑁将军能顺应大势,解除无数百姓的苦难,自然是国家的功臣。”
拜蔡瑁为将军,授武陵郡太守,领荆州水军大都督。
其余有功将领各有封赏。
一时进入襄阳城,登上城楼四处打望时不觉心中为之震颤,好一个虎踞龙盘之地,果然是易守难攻啊,怪不得赵云要劝他不要夺取襄阳,要留着它跟刘琮耗下去。
这襄阳地势如此险峻,攻下它的代价如此之大。
刘琮得此形胜之地势必死守不放,这样天长日久的耗下去总能耗尽荆州的最后一滴血,等到他油尽灯枯日,然后一举破之。
这的确是极高明的一步棋啊。
至于今天这幅局面却是谁也没有想到过的,蔡瑁造了外甥的反,那等聪明的一个少主再无机会一展抱负了。
可见世事无常,一步可登天,一步堕地狱,想把握住它实在是太难了。
意外得到了襄阳,李轨决定立即调整战略。刘琮把整个荆州都献了出来,那么他就是荆州之主,刘琦勾结外人赖在他的地盘上算怎么回事?
拥有了蔡瑁的水军后,南方的水泽便不再是天堑,趁胜追击刘备,在其羽翼尚未丰满之前灭掉他,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而且随着刘琮的投降,宛城的守军也不战而降,归顺了李轨。
这就为李轨追击刘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蔡瑁逼迫刘琮母子归降后,整个荆州陷入短暂的混乱中,这反倒成全了刘备,本来荆州各军接到命令严防刘备南窜,刘备处处碰壁,想走又走不掉,只得留在南阳盆地里化整为零,苟延残喘。现在趁着刘琮投降李轨尚未接收之际出现混乱的局面,刘备趁机脱身,自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南下不仅是接收地盘,宣示存在,更主要的是追杀刘备。
吸取了上次在新野的教训后,刘备这次是轻车简从,除了追随他多年的老弟兄,其他的人是一个也没多带,目的就是跑的快点,免得被李轨捕杀。
“江夏太守陈鸿和水军校尉朱典不肯奉命投降,他们降了刘琦,居然派人把刘备接到了城里,真是岂有此理。”
李轨笑道:“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刘备在刘琦身上花的功夫可不少,这个少年已经被他的叔父给洗脑了,何止江夏水军接纳他,下一步就是刘琦率部投降刘备了,弄不好刘备还要跟江东勾结呢。”
“那我们的应对策略是……”
李轨摇了摇头,他现在也没有具体的应对策略,刘备逃到江夏之后真的会跟江东联起手来再搞一场赤壁之战吗?
不得而知,眼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李轨坐镇襄阳,以夏侯渊为先锋,率兵三万配合蔡瑁的水军沿着汉水直下江夏,大将曹仁督率十万兵马尾随其后,赵云则监押着荆州降军十万在后面助威呐喊。
这时代的军队很不职业,缺乏专业性训练,组织性纪律性都很烂,尤其这种改编的降军战斗力简直就是零,带着他们南下无非也就是壮壮声势,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
李轨现在关心的是稳住南阳郡和襄阳城。
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赵云当初的谋划被蔡瑁彻底打破了,也怪李轨自己关键时刻投机心理占了上风,所以放弃了一开始的熔炉计划,改为诱降刘琮集团。
现在的有利态势是完全占据了南阳和上郡的核心城市襄阳,但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李轨未能全歼荆州刘表集团的余孽,没能占领荆州全境,失去了哄骗荆州集团与其决战的筹码,如果此番南下再不顺利,那么就等于是自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