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百万大名(2/3)
>但又由于地位位置的关系,筑后国一直都是大友家、大内家,甚至是此后崛起的罗氏家之间各个豪族争斗的主战场。所以导致筑后国的人口并不多。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及罗氏家的人口迁徙后。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总体人口还是相对较少的。“肥后国方面,收入为三十三万石,人口二十万,其中青壮十一万,小孩四万。”
肥后是罗氏家第三个占据的地区,从全面占据距今不过两三年,领地收入能够从当初的三十一万石(另外还有三万石左右领地还被相良家等豪族占据着)增加到三十三万石(主要是因为其邻近已经彻底发展起来的肥前国的辐射影响。而且国内又有几个肥沃的平原、盆地,只要稍加发展,收入自然就提高了,此国今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人口方面,由于此前曾经经历过数次战乱,所以即便休养了一段时间,但是短期内还是以老幼为主的人口结构(很多青壮都在战乱中丧生或致残了)。这也是为何政良将人口迁徙的重点放在肥后国的原因了,目的是为了增加当地的青壮人口,以便加快当地的发展。
“筑前国方面,收入为一十五万石。人口一十二万,其中青壮八万。小孩二万。”
根据政良记忆,历史中记载,此时的筑前国总收入为三十四万石左右,但罗氏家能够占据其中一十五万石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主要经济中心博多被烧毁,导致博多地区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减少了不少的收入)。估计是由于此时罗氏家占据了筑前国近一半的国土,而且人口最多、土地最肥沃的筑紫、福冈、筑丰三处平原中(其中筑丰平原的面积几乎是前两个平原面积的总和),罗氏家又占据了筑紫、福冈两处平原,从而造成了这一个结果的。
而筑前国最近几年,主要就经历了大内家与大友家、罗氏家与大内家、大友家联军这两场战役,而且两场战役的主站场都在肥前、筑后两国,所以他们的人口反而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去年的一战中,大内家的主要兵源都来自于筑前国地区,但是在战后政良又将这些人释放回当地定居了)。半个国土的人口几乎就相当于筑后一国的人口了。[
“丰后国方面,收入为三十七石,人口二十一万,其中青壮一十二万,小孩五万。”
根据历史记载,丰后国总收入大概为四十二万石左右,而此时罗氏家所占据领土的收入为三十七万石左右,那么剩余还被大友家占据着的土地收入就为五万石左右了,估计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国东郡中的平原地带。
而丰后的人口方面则有点不正常了,明显看得出来,青壮以及小孩的比例相对而言有点少了,而且总人口相对于丰后国的总收入而言也不多。这主要是大友家近十数年不断征战的原因造成的,这十数年来,大友家分别与大内家、伊东家、四国豪族甚至现在的罗氏家都有过剧烈的征战,自然就导致了人口比例的变化了。
“日向国方面,收入为六百石,人口三百人。”
日向国,罗氏家只占据了其边境地区的中山城,虽然看上去几乎垄断了日向西北角的领地,但是那里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峦,能够耕种的土地实在有限,所以此处只是作为罗氏家对日向国的战略要点,至于土地以及人口,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总的来说,此时罗氏家的势力已经完全占据肥前国、筑后国,几乎占据肥后国全境,丰后国也被占据了一大半领土,筑前国则是占据了一半的领土,同时还将势力触角暗中伸进了日向国的西北角地区。势力可谓已经直接影响到九州地区的六国之地了。
而领地总收入(包含农业、商业、矿产等的所有收入)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万石,人口也有九十三万(其中青壮五十五万,小孩二十多万)。罗氏家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百万石大名了。
当然,认真计算一下,实际上政良也不能为此而感到骄傲。
在罗氏家全领地总动员的情况下,若是按照正常情况的十抽一的征兵比例来计算,再扣除其中的女性,罗氏家也不过能够组织起一支将近五万人的大军罢了(其中还包括八千多人的罗氏家常备)。
当然,若是按照其他地区豪族的战时动员方式来计算,那么就会按照三抽一的比例(部分豪族甚至会全民皆兵,连老人妇孺也要参战),罗氏家倒是可以组织起十万人的大军(当然,不是有了十万大军就天下敌了,若要作战,还要考虑到后勤支援、地理影响、军队组织等等各种因素的,不像玩游戏,随便派个大将率领大军往敌人领地一就了事了)。但这真的已经是暴政了,除非是家族生死存亡之际,政良是断然不会这样做的。
甚至政良认为,在不影响领地发展的情况下,二十抽一的征募抽取比例才是最为合理的。那么罗氏家就只能拿出近二万人的大军了。
而且除了已经迈入正常发展的肥前国以外,诸如丰后、肥后这样的地区的人口比例还是很不平衡的,若是政良不希望在日后与更强大的大名陷入长期对峙消耗战之时,因为这样的问题(比如兵源不足导致法募兵、人口减少而导致领地收入减少)而被拖后腿的话,那么就要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去动这些地区人口比列的调整以及地区的发展了。
所以,即便是成为了一百六十万石收入、近一百万人口的霸主级战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