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政策(1/2)
不说京都及其它地方的建城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光说等到各府滑车准备得齐全,正要用上这个建新城的时候。
广陵那边,城池都已经扩建完毕,城内的民居都建好了,在当日那场地动中损失惨重的百姓,都陆陆续续安置了进去。
当然,也不能说是官府给白提供的,毕竟,这建城,还有建房,官府除了给提供工具及两餐饭食,人力可都是不用给工钱的。
建房是给百姓自己住的,那自己出力是正常的。而建城呢,虽说是官府的职责,可到底还是要人手的,建了还是为百姓安全的,出力也是该当的。
可一般呢,多多少少总得意思意思给一些工钱。这次扩建却一分没给,百姓们却一丝意见也没有,反倒十分踊跃,毕竟,太守说了,在扩建城池一直干下来的,等到新居落成,那套民居,就无偿分给他们。
这等于,只要干完了建城的活计,那由官府牵头给建的房子,就归自家了?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普通百姓群情踊跃,就没有不肯的,有意见的。
赵保国对于苏太守这一手操作,还真心服气了。
谁说人古人脑子不灵活的?这不灵活得很吗。
这一手,玩得多妙。
其实也就提供了点儿粮食,保证给建城的工人有足够的饭吃,其它的……等于啥也没出,物资,物资这儿不缺,要石头?上山开山,要木头?上山砍呗。
官府,也就领人安排安排流程,管管别叫死多了人,其它的,还真不用多做什么。
老百姓们,都抢着干。
毕竟,只要出点力气的,就能白得一套住宅,这帐,他们就觉得好划算的。
要自家建的?那材料什么的,不得花银子买?外头山上是多了去,可不能白叫他们去拿,原先的山,都是各有主家的,新冒出来的,那都是官府衙门的。
所以,苏太守这一手,才叫他们这样趋之若鹜。
毕竟,只要自己去工地上干活,直到城池完工,那后头房子什么的,虽然也要帮着建,可那些石料木料的,都是衙门出的,山上的,随便拿。
省了多大一笔开销?
这要自己准备建屋子,一来,还得找足够的人手帮着,可城里现在都忙着扩城呢,谁得空来帮你?二来,石料还得花钱银买,现又正是紧着用的时候,衙门那边……价钱肯定高的,而其它有主的石山林山的人家,人未必卖,毕竟,人家不靠这个吃饭。
就算卖,那肯定也是要抬价的。
所以……还是不划算的。
相较起只要花上几个月,就能够一文不出白得一套屋子。
虽说小是小了点儿,就个一进院落,正房两间厢间两间外加两间倒座房。其实,也是不小的了,毕竟,这一间屋子还分里外呢,小两口能住一间,孩子们呢,女郎们一块儿住一间,男儿们一块挤一间,老人还能得住。
至于什么兄弟妯娌什么的。
这时候也没什么可争的了,傻不傻,官府现在这政令,只要干活的人,干够时间,就能白得一套房子,就这,还不抓紧时间赶紧去报名。
所以,当初苏太守叫人这样布告了他的意思,城里就掀起了分家的热潮。毕竟,分了家不是一户了,只要出个人丁,干完了活就能得房子。
若是还守着老观念不分的,你再出多少人丁去建城,到了还是只得一套屋子。这对比人家分了家的,明明出的人手是一样的,可人家就能得好几套,一个儿子一个套都能赚出来。
不划算哪!
所以,为什么不分家?
老人家也不抱老观念了,毕竟,实惠拿到手里,才是顶顶要紧的。
要凭着下苦力,到死也未必再能在城里多赚出一套宅子来。
而苏太守,对此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分了家户口就多,一户只出一人,那也有许多人手可用了,毕竟,扩建这事,也不直接说叫百姓服役的,不然,他爱民如子的好名生,分分钟就能垮下来。
反正,民居还是要建的,与其卖给百姓,人还未必能买得起的,还不如直接左手换右手的,叫百姓们得了实惠,官库这边儿,还用不着出什么花销。
多好。
赵家其它四房,在广陵本来是置办下住所了的。当初地动时,就赵铎家的那套宅子,坍塌了一间房,不算多严重,再修缮修缮,还是能住人的。
其它三房呢,倒是幸运得很,房屋没有坍塌的,损失也少。
有地儿住,不愁人。
可当看到布告栏新出的告示时,还是立马大喜,回头家里商量一番,立时,就开始分家了。
年纪上了十六的男丁,全被打发去报名建新城去了。
能多得一套宅子,这种好事儿,可从未见过的呢。
虽说家里有了,可有些小呀,底下孙子儿子的,都开始大了,到时候成家再生子嗣,肯定更住不开。
这好机会,谁也不傻,能白放过了。
赵铭瞅着底一溜儿小子,十分惋惜:“咋没早生他们几年?不然也能赶上这个便宜。”
说的就是铜蛋儿铁蛋儿狗蛋儿还有小狗他们几个小的,现在,最大的铁蛋儿跟狗蛋儿,是同一年生的,只月份不同,虚岁也都十三呢。
实岁呢,也堪堪十一。这古代吗,虚岁总是比实岁要长两岁,说是,生下来算一岁,满了月,那又是一岁了。
所以,虚岁是不太准的。
就是太小,不然,还能谎报一下年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