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臣权》

新笔趣阁(biqugelu.com)

首页 >> 臣权 () >> 238 梳理事情和宫中有变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gelu.com/10992/

238 梳理事情和宫中有变(2/3)

史上很出名的。

万一让朱棣知道,就算是不汇报给朱元璋,估计也会利用这个把柄。把自己利用到死为止,太难受了。可能庞煌想的太严重了,但是不严重又有什么办法呢?生活在这么一个朝不保夕的时代。只能小心翼翼了。

刘伯温有必要迁移回江南,不能回青田老家,也不能去临安公主的庄园,庞煌还在想办法呢?

正好今天想到关于自己退路的问题,才又把刘伯温的事情提了出来,其实庞煌的目标是江南,让柳苏到杭州经营庄园的原因,就是为了收集所有的情报。

柳苏跟着自己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哪些情报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情报是自己关心的,而又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自己关心的,当然是倭寇的问题了,在北平,虽然也有倭寇的传言,但是不多,sao扰塘沽口的倭寇基本上没有,辽东虽然也有倭寇出现。但是那基本上是不毛之地,倭寇sao扰也没有用,所以高丽遭遇的倭寇要比大明北方多的太多了。

而高丽的大将李成桂,也就是庞煌知道的朝鲜开国君主。就是靠抗击倭寇而在高丽威名赫赫,而执掌一方军权的。

倭寇sao扰的地方,虽然大明沿海都有。但是就数江南最盛,江南最盛的地方。无非明州、杭州、温州、台州一线,庞煌之所以关心。就是几百年后流传于网上的一些传言,传言中,倭寇并不仅仅是i本那个矮子王国的海盗。

有的论断上说,倭寇成因主要就是张士诚、方国珍的旧部,还有就是由于大明禁海说导致的商人走私集团等等。

但是庞煌经过多年的收集情报,发觉到传言似乎有些不对,首先,大明建国不过十余年,由于常年的作战,所以对于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动荡,虽然江南是鱼米之乡,而且手工业发达,但是只是经过短暂的十余年休养生息,内需还没有满足,不可能有商人冒然走私来牟取暴利。

就打个比方说,苏杭之地的生产的丝绸,还满足不了本地的消耗,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对于苏杭之地的苛刻,洪武三年,“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在临濠开种”。采取移民屯垦的方式阻断无田农民的经商之路。

五郡之地,也就是苏、松、嘉、湖、杭五郡之地,这里原来是地狭人稠,但是经过朱元璋征伐张士诚之后,满怀心里怨恨的又将田赋增加至最高,然后又把富户迁移到临濠种地,这还不算,还有闲散劳动力的话,仍旧迁移走,不让呆在这五郡之地。

没有劳动力,江南这些手工业发达的地方怎么恢复生产,按照保守估计,恢复往i产量的作坊不到三成,这是柳苏报给庞煌的数字,是经过柳苏等人明察暗访得出的结果,以这样的产量还要去走私,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而且朱元璋并没有完全禁绝海上的贸易,这也是庞煌最近才知道的,朱元璋奉行顺其自然的外交政策,只要你承认大明是你的宗主国,那么朱元璋就积极地与推动与海外各国发展互市和朝贡。

许多国家与大明建立了朝贡关系,进行朝贡贸易,贡期及每次人数各有不同。朱元璋欢迎各国使节、商人来大明贸易。允许朝贡船只附载货物与中国互市,并免征商税。

因此,洪武初,出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盛况:海外诸番与大明往来,使臣不绝,商贾便之。后虽朝贡国家有所减少,但安南、占城、真腊、暹罗、大琉球等尚与大明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

朱元璋也常派遣使节出使他国,更有外国商人来京者。

洪武七年十二月,命刑部侍郎李浩及通事梁子名出使琉球国,赏赐其王察度大量物品:文绮二十匹、陶器一千件、铁釜十口。同时,命李浩以文绮百匹、纱罗各五十匹、陶器六万九千余件、铁釜九百九十口,就其国市马。洪武九年四月还国,市马四十匹,硫黄五千斤。洪武九年五月,i本人滕八郎以商至京,献弓马刀甲、硫黄之属。

当然,这一切都和庞煌制造出火器,需要大量的硝石和硫磺有关系,琉球所出产的硫磺等物,纯度极高,是不可代替的火药原料,这一点也是朱元璋渴求的储备之一,所以最近数年关于对倭国和琉球等地的朝贡互市,愈加频繁起来。

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沿海诸地仍旧有海盗的传闻不时报上京师,那就让庞煌有些奇怪了。

肯定不可能是虚报军情。因为在苏杭等地统领兵马的,正是朱元璋的同村好友汤和。方国珍之子方鸣谦也作为副将跟随,庞煌认为至少汤和不会欺瞒老朱,因为汤和是最了解朱元璋为人的大将之一,在庞煌这个穿越者看来,几乎是唯一在朱元璋手下保持了善终的汤和,为人应该靠的住的。

而且各地的伤亡数字也都报的有理有据,柳苏在来信中,也阐述了的确在杭州屡有倭寇出现,不过规模较小。一击便退,以哄抢为主,没有庞煌印象中厉害而已。

所以庞煌对于倭寇的成因很是好奇,派遣柳苏去打前站,无非是打好根基,如果有可机会,庞煌想去江南一行,至于用什么理由,用什么作为借口。那只能随机应变了。

而如今庞煌想到退路的时候,就想到了江南之地,看来,自己是要退一步的时候了。

胡惟庸的事情。明显自己管不了,这可能也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庞煌这样安慰着自己。没有丞相制度,大明不照样延续了近三百年了吗?自己何必要和一种趋势作对呢?


状态提示: 238 梳理事情和宫中有变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