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法坛(1/2)
受到知州邀请,陆羽在府衙之内住了下来。
下来连续数日,府内都是宴饮不断,歌舞不休,好一派清平盛世。
等到诸多礼数做罢,这才谈起了正事。
别院一座小亭中,陆羽正和知州与其幕僚盘坐下来,饮茶论道。
叙过一番情分后,知州面容一正,出声言道:“紫阳真人,您既然已经到了河东,想来也是知晓,此地三年大旱,千里无收,各地百姓民不聊生。
我身为一地父母官,为天子守土牧民,如今治下之民水深火热,心中着实不忍。
此前听得道长神通广大,有那呼风唤雨之能,解了高平百姓疾苦,求来那甘霖大雨,实在是功德无量。
我德行浅薄,不能解百姓之苦难,如今请来道长,还望道长,怜悯苍生疾苦,行力求来甘霖,解此大旱!”
说完,知州起身,朝他躬身一拜。
见此,陆羽一挥手,一股无形之力将知州扶了起来,出声言道:“府尊不必如此,我既然来了这泽州,为的自然是旱情之事,而今蒙得府尊相请,自然不会推脱。只是其与事关重大,还需做得一些准备!”
知州闻言,面色大喜,当即言道:“真人有何要求,尽管吩咐,吾必竭尽所能,为您办到!”
而后,陆羽便将他所求之事说了,知州听后,没有半点为难,尽数应下。
此事议定之后,几人再是谈了几句,因祈雨之事迫在眉睫,知州还要准备诸多事宜,便就先行退去。
陆羽目送几人离开,然后是目光收回,心思沉了下来。
此番他欲行大事,谋划甚多,其中有诸多紧要之处,都需慎重。
先前在高平县求雨,不过小试牛刀,为的就是打响名声,以此步入诸多官员士绅的眼中。
而如今泽州祈雨,便就是第二步了。
他之前以祈雨为由,与知州提了两个要求,便是为第二步埋下伏笔。
第一个要求,为了成功祈下大雨,所以需要建造一座法坛,切法坛的规模不能太小,须得有三十三层台阶,高六丈,长宽皆八丈。外以青石铺就,四周立下四根大柱,上要雕刻飞龙图纹,而后还要准备诸多仪器,缺一不可。
并且法坛必须要在一月之内建成,不然会贻误天时。
若仅是求雨,那么以陆羽之能,只需化作那貔貅之身,就能招来风雨雷霆,解一地干旱。
可是如此做的话,那这雨也求来的太容易了,不能叫这一地百姓知晓他的力。
所以他提出建造法坛,以此用来祈雨。
这法坛的规模,其实并不算大,以往赵宋数十次祭天,所建之法坛哪个不比这大。两者相比,陆羽要求的法坛根本拿不出手。
可是不要忘了。
赵宋一国之力建设的法坛,那规模自然宏大,可如今陆羽要求泽州建造法坛,其一州之力,又如何能够与一国相比?
仅是他提出的法坛规模,若是要建成,且他给出了一月的期限,必然要赶工,如此动用的人数肯定少不了,须得数千人前后辛劳才可能做到。而且建造法坛需要用到不少材料,钱粮耗费也是不小。
若是以往,一州之地十数万生民,搭建一座法坛虽然耗费不小,但也算不得什么。
可如今河东大旱,各地颗粒无收,无数灾民流离失所,早已不复当初景象。
现在泽州哪还有十数万人,能有个三五万就不错了。要从中抽调出数千人,搭建法坛,可以说已经是耗尽了当地民力。
这对于经历了数年大旱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又不知要累死多少人命。
“不过这都不要紧,只需我最后求来大雨,那么纵然怨气滔天,也能生生降了下去。”陆羽冷然言道。
像这等小民,最是愚昧,只知着眼眼前利益。现下就算受再多苦难,但只要求得雨露,解了旱情,那么他们只会感激自己的神通法力,救了他们全家老小,又还会有谁会记得为了搭建法堂而死的那些个冤魂。
“而且就是要多死一些人,多耗一些钱粮,这样才能显出求雨的艰辛,显出我的法力神通!”
太过容易得来的东西,人们总是不会去珍惜。
如今陆羽要求泽州耗费人力物力,搭建法坛,让无数人参与到其中,便就能够聚集人心。
用辛苦磨练他们,用死亡鞭策他们,这样等到最后出了成果,他们才会知道其中艰辛,才会珍惜,才会对自己这个仙丝感激戴德。
就像唐僧求真经,不也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走过五万里路,最后才成功取经而还吗?
眼下陆羽要做的,就是此等事。
第二个要求,倒是容易了许多,那便是在祈雨那一天,法坛周围须得有上万人齐聚,观摩做法。
至于理由嘛,也很好找。
“行云布雨乃是天地之力,我等凡人虽然能够为之,但其中困难也是不小,需要耗费不少法力。先前在高平我便做了一次法,折损了不少功行,到现在也还未恢复。
所以才需要搭建法坛,以此引为助力。
可仅仅这样也不够,还需要外力相助,这才可以求来大雨。
先贤曾言,天人交感,说的便是以人心体天心。
若是能够聚集万人,以诸多生灵之心意,上达天心,求得苍天垂怜,那么我在行祈雨之事,就可以事半功倍了!”那时陆羽是这样跟知州说的。
很显然,对于这个有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法,知州这个出身儒门的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