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血色浪漫(1/3)
宋铮上辈子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特迷文.革那个时代背景的作品,电影,电视剧,小说,只要能找到的,他都看。
曾经在2004年火爆荧屏的《血色浪漫》,宋铮自然看过,而且看了不止一遍,第一遍看过之后,觉得过瘾,第二遍看过之后,感觉有点儿触动,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之后,他才终于看明白了,属于那个时代人的一段血色浪漫。
年代的记忆,浓烈无悔,触动心灵。
作为一个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从很多角度来说,宋铮完全理解不了那个年代的种种,既因为它的古老和落后而不齿,又对那段坎坷的历史感到好奇,不明白究竟是一种什么情感,造就出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人们在约束下自由得活着,听起来就充满着矛盾,但那个时代的人们却貌似又活的很是潇洒。
关于《血色浪漫》这部小说,宋铮觉得它想讲述的不仅仅是钟跃民,张海洋和周晓白那一帮人的种种,而更是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所有人。
几个朋友的成长史,便可大抵将历史上称作“老三届”的那一代人的成长与辛酸,刻画的淋漓尽致。
一群从称之为老燕京的“顽主”的朋友,伴着父母的历史问题的影响,而被迫进行了第一次人生分割,他们的生活因此改变。
这是一次人生转折,将许多人的社会等级第一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次分成了两拨:一拨参军,一拨插队。
参军的大有前途,而插队的可能就此退出社会的主旋律。
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钟跃民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在知青中,少有的那部分可以被调回,而重新参军的人,这也预示着他不同凡响的人生的开始。
因为在文.革之前,所谓的顽主只不过是逞匹夫之能得到得一个番号,它并不存在着基本的社会差异,至少宋铮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是这么认为的,不然就不会出现小混蛋这样一类挑战他们的人了。
关于钟跃民,他给宋铮的感觉非常深刻,因为他活的很洒脱,他的人生从来没有过永久的停顿,而是一直在路上,这似乎是故事中所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格魅力。
在路上,这三个字将钟跃民的一生下了一个不大不小,恰到好处的定义,也预示了他不断地人生转折与潇洒的生活态度,也便成了他最特别之处。
而当钟跃民返乡重征入伍后,他也就再一次的踏上了主旋律的历史舞台,军队的大有作为也成了日后转业的砝码。
可钟跃民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似乎又一次与普通人认为的人之常情开了玩笑,立过二等功的营长,竟当起了街边没有执照的小商贩,靠卖煎饼为生。
这种泰然处事的人生态度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同时更觉匪夷所思,琢磨不明白他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可以如此笑看人生,活出自我。
进入黎援朝的公司,似乎是钟跃民又一次的人生选择,也是最具世俗意义的一次脱胎换骨,将那个高高在上的钟跃民降到了地平线上,同其他凡夫俗子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也许是骨子里,至始至终都渗透的那份与众不同,还是将钟跃民最终与常人分开,而也正是这份不俗使他变得似乎更具代表性。
看过《血色浪漫》这部小说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因为一部小说,而认识了一段历史,因为一个人,而懂得了一种生活方式,这很容易让每个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究竟是属于“在路上”一类不断改变生活方式,探求新鲜感的少数,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追求平凡而安稳生活的大众,尽管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卓越出众的少数,可是毕竟大部分也都是不能免俗的。
经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在质量上堪称不俗,如果满分是十颗星的话,滕文翼执导的电视剧版《血色浪漫》,宋铮愿意给打上八星半,其中一颗星的缺陷,是演员的表演,另外半颗星,是不希望滕导骄傲,鞭策他继续拍出好的作品。
整部电视剧,宋铮最喜欢的还是“燕京顽主时期”那段戏,飞扬跋扈的青春,虽然貌似堕落,却也十分的深刻。
京片子也是此剧的魅力之一,幽默诙谐的对白,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青春的粗暴,青涩都无一不深深吸引着宋铮的眼球。
在灰色时代被文.革压抑的灵魂,从而激发的叛逆,对国外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兄弟友情的维护,都是如此直接了然,美的何其壮观。
当然,宋铮通过这部小说,这部电视剧,也并不能完全理解那个年代的感觉和激情,但是故事里那些人物的行为,让宋铮感觉到那种他不曾体会过得青春。
1968年,像上辈子的宋铮这种80年代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那个红色年代的事情,即使知道,他也觉得真的很愚昧,因为那种红是带着血色的。
顽主,打群架,拍婆子,装孙子,然后是上山下乡,上山下乡,部队当兵,接着转业,上大学,再就业,拼搏人生,这些就是那时候基本的节奏了。
不曾琢磨,就不曾明白,一旦琢磨,有的就是人生的苦与痛。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极具特色的,除了主人公钟跃民之外,那些出现在他生命当中的人物,也都具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
周晓白,一个典型的公主形象出现的人物,靠着自己爸爸的权力,无忧无虑的生活,人人追,人人捧。但是偏偏给钟跃民套住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