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神武与背嵬的争斗 3(1/2)
本来赵铭还想凭借自己熟知历史走向找个粗壮的大腿抱抱,弄了半天才知道这是然并卵。历史在唐代安史之乱这里就玩了个托马斯回旋。当年安禄山,史思明带领异族肆虐中原大地,大唐整个北方与西北完全沦陷。
唐帝李隆基仓惶迁都却没逃到成都,带着后来的肃宗李享跑到扬州停下来观望。
赵铭的先祖赵破应势而起,率领北地被抛弃的汉民组织义军,生生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击破安禄山联合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的十五万大军。把安禄山逼退至河套一代,自号赵王。
正当赵破要一鼓作气打算再次西进剿灭安禄山,天怒英才,在行军途中暴毙而亡,不能剿灭安氏成为开国皇帝最为遗憾的事情。
新生的北赵也因此国内大乱,失去了划江而治最好的机会。西北安氏在异族的支持下趁机站稳脚跟,建立燕国。世人称之为西燕。从此北赵,西燕,南唐三国鼎立,这百余年间发生无数次战争,却因各有顾及谁也奈何不了谁。
南唐占据长江以南和巴蜀之地,最是富裕,兵员最多。但任然沿袭前唐制度,各地节度使并立,私兵严重。皇室因抛弃北地民心大损,实际控制的地盘并没有多少。
其中巴蜀地区更是听宣不听调,节度使把持着地区的控制大权,为了自己的利益,门阀制度死灰复燃,各地的门阀大族控制着南唐八成的实力。整个南唐一盘散沙,国力最强却是屡战屡败,连恨得咬牙切齿的西燕也奈何不得。
西燕以异族为主,汉民在西北为三等民族。多属平民奴隶一档。安禄山死后其子安思顺大力改革,兵政分离,兵事上依靠五个外族,政事上重用汉官,支持五族汉化,稳住国势。在三国鼎立前期顶住南唐和北赵不停的攻伐,其后不停往西方扩张,统一了西域把持着丝绸之道,财力和武力也令人不可小觑。
北赵最是开明,大力提升科举地位,刺激经济,鼓励民间尚武之风。全国感激北赵先帝不弃同胞之举,民心向来稳固上下一心。只是北赵所处位置有些尴尬,北有游牧民族不时肆虐,西临西燕这个世仇之敌。南边南唐视北赵为乘火打劫之辈,同为汉家衣冠并不同心协力。还时不时打压夺地。若不是北赵历代君王多是贤明之辈怕也支撑不了这么久。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分时合的乱世,悠悠百年已过。赵铭的灵魂来到这个最强又最弱的大赵。
七日之后。城南南苑。北赵先祖为了鼓舞后代子孙不忘武勇,在定都汴梁时候特意在城南划出一片土地作为皇家猎场。
除了皇家举行的狩猎以外,这个猎场更多沦为京四军平时训练所在,故京四军对这里十分熟悉,于场地一事两军都觉得十分公平。
每年秋天,皇帝带着皇家子弟,文武大臣都要参加秋狩,乃开国高祖那一辈儿定下的规矩,意在激励后世子孙居安思危,示武于天下。
又因京中人员繁杂,场地有限,各军军演也多设于此地。所以猎场内也设有校场,驻军营地等,甚是方便。
为了激起皇家子弟的血气,扩展其眼界。今日军演赵奢不仅提点了赵铭,也带上了太子和其他四子前来,于校场特制的高台坐定。
其余还有二军主帅,兵部尚书与军演相关人等。至于神武,背嵬二军参加军演的兵卒老早就来熟悉场地,誓要把对方揍得半身不遂。
为了今日军演,工部还特地在一土坡之上搭建一个高台,位于两军军演营地边界正中,方便皇帝观看。头顶凉棚,桌上还放置着御膳房准备的酒水冷盘。
这到底是军演还是春游?赵铭在下面暗暗吐槽。为顶着烈日的两军儿郎感到不值。
赵奢于高台主位坐定,目光一扫众子。老大神情兴奋,老二嘴带微笑,太子面无表情,老五兴趣缺缺,老六吊儿郎当。不由败坏了几分兴致。淡淡吩咐怀恩:“开始吧。”
“二军进场!”怀恩高声呼唤,立于高台左方的传令兵手中红旗一展。号令二军进场。
“背嵬军陷阵营在此!”一声中气十足的暴喝应答后。
只见远方一杆鲜红大旗跃然而立,时而劲吹的大风将这面陷阵营的旗帜高高扬起。跟随这杆大旗的是一支沉默又严谨的军队。士兵头带范阳笠,身着环铁甲,右手扶矛,左手持盾,腰间挎剑,背后还背负着一幅劲弩和弩箭。这一身行头估摸看过去得有四五十斤。
十人一列走得十分整齐。整支军队除了像是同一个人行走的脚步声和兵甲的撞击声外竟听不到其他一点杂音。明明有声却给人一种幽静沉默的感觉。
脚步激起的尘土更把这只沉默中进军的军队笼罩其中,瞧不清它真正的面目,仿佛是一帮从黄泉里爬出的幽鬼。安静着等待猎物欲择人而噬。即使是坐在高台上的文武大臣们也不由心寒。
走到近处众人才看清这支军队的真正面目,更让人胆寒的是整支军队的士卒们表情都大致如一,一样的冷漠,一样的决然,目光中透露着看谁都像敌人的彪悍。
“背嵬军帐下昭武校尉盖伦携麾下陷阵营一千将士拜见陛下,吾皇万岁!”盖伦落马单膝跪地,动作看着都赏心悦目。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下方将士持矛击盾,威式震天。不少文官被吓得脸色发白。
“平身,好一员虎将。”赵奢十分满意,转头对背嵬军主帅岳举说道,“爱卿治军有方。麾下真乃一帮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